蝌蚪變態前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干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蝌蚪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并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產卵: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采用籠式產卵法,即將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里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產卵也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厘米,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后下沉。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蓋孵化法和無水孵化法。一般經過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賴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隨便攪動池水,待所有青蛙產卵后,即將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擾孵化及蝌蚪生存環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后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蛙池的建設:蛙池的大小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蛙池四周應用磚墻圍欄,墻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類進入捕食青蛙。要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兩端應分別設進水口和排水口,并用鐵枝和密眼尼龍網封口防逃。蛙池內四周應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棲息。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要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只成蛙。青蛙養殖池采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于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墻,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占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后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