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熱線/微信:18.915.52.51.79 QQ:24.412.97.51.6 黎小姐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臨頓路溫家岸25號 小籠包是發源于江南地區的傳統小吃,流行于上海、常州、無錫、杭州、南京等許多地方,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并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
近代江南小籠包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漿包”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后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后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并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
籠饅頭究竟誕生于何時何地,目前已經難以準確考證。比較集中的觀點是誕生于清代中期,在今常州、無錫一帶。清朝時期無錫縣歸屬常州府統轄,小籠饅頭是這一地區美食文化的共同體現。
常州的加蟹(頂黃)小籠饅頭(常州話為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包子皆稱為饅頭。外地亦有稱其為常州加蟹小籠包)是小籠饅頭中的代表,真正成型的小籠饅頭誕生于清·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為當時位于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即的加蟹小籠饅頭和加蟹頂黃小籠饅頭(頂部有大塊蟹黃)。 后來小籠饅頭工藝推廣到附近的無錫、上海、南京等地,并與當地風俗相融合改進,成為江浙一帶的特色小吃。
古時有萬華,近代有迎桂,如今的常州人都知道,吃小籠饅頭要到 “迎桂” (迎桂小籠包)。迎桂茶社創建于1911年,由于經營得法,注重質量而使其聞名遐邇,深受市民喜愛。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肉餡鮮嫩”的特點,輔以香醋、嫩姜,風味更佳,堪稱常州一絕。1985年被評為市產品,并編入“江蘇省小吃食譜”,1990年被常州市人民列為名點之一。
學習內容
1:學習制作小籠包餡料。
2:學習和面、發面、醒面。
3:學習手工包小籠包。
4:學習用蒸籠蒸包好的小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