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學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屬鰍科。形體小,細長,只有三、四寸。且它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膩無法握住。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于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有了市場銷路,發展養殖就有了動力。尤其是由于市場需求量增大,人們加大了捕撈天然泥鰍的力度,再加上農藥及工業“三廢”等的污染,使得天然泥鰍資源急劇減少,僅靠捕撈早就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于是,人工養殖泥鰍開始在各地發展起來。中國的泥鰍繁育和養殖起步較晚,1985年隨著泥鰍人工繁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泥鰍養殖業才開始逐步發展起來。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如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等省進行的苗種繁育和養殖推廣工作,成效。泥鰍人工繁殖的苗種可以和四大家魚的苗種一樣批量供應,池塘養殖成鰍,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高達1000多千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池塘混養即和其它魚類混養如和鰱魚、鳙魚、鯉魚、草魚、鳊魚等混養。這種養殖方式其選塘、清塘,消毒、放養等和池塘養殖相同。混養的優點是:不需專門給泥鰍投喂較多餌料,只需給其它魚類投餌。而魚類吃不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即為泥鰍的食物來源。故這種養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大力推廣。3.稻田養殖我國南方稻區廣闊,利用稻田養鰍,既節約水面,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是農業良好的種養模式。(1)稻田選擇。養殖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水的稻田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進排水口要設二道網,以防泥鰍逃逸。同時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魚坑,便于日后捕撈。(2)放養與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游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應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魚坑多投喂一些餌料,利于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盡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很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