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的體表黏液豐富。體背及體側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點,體側下半部灰白色或淺黃色。棲息在不同環境中的泥鰍體色略有不同。[2]泥鰍背鰭無硬刺,不分支鰭條為3根,分支鰭條為8根,共11根。背鰭與腹鰭相對,但起點在腹鰭之前,約在前鰓蓋骨的后緣和尾鰭基部的中點。胸鰭距腹鰭較遠,腹鰭短小,起點位于背鰭基部中后方,腹鰭不達臀鰭。尾鰭呈圓形。胸鰭、腹鰭和臀鰭為灰白色,尾鰭和背鰭具有黑色小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的黑色斑點。泥鰍養殖的日常管理⒈調節水質加注新水,每周換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⒉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⒊定期預防病害勤打掃、清洗餌料臺,做好飼料臺、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魚病的藥物。⒋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敵害入侵和泥鰍逃跑,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泥鰍為雜食性,天然餌料有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螺螄、蚯蚓、動物內臟、藻類、米糠、豆渣等。投喂時注意動、植物餌料合理搭配,投飼應做到四定。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可不投。在飼養中,應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鰍池潑灑糞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體透明度15~25厘米,并及時換水,鰍池每周換水2次,每次換水30厘米(若池內有微流水條件者,無須常換水,但要防止水質惡化)。曬水池要經常蓄滿自來水,以便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