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營養的油越“嬌氣”維基百科英文網提供了一份食用油各類脂肪酸的含量對比數據,就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橄欖油這5種常見植物油來說,它們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在11%~18%不等,差距不大;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差異非常明顯: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以橄欖油的73%居首,葵花籽油含20%墊底;多不飽和脂肪酸則是葵花籽油以69%的含量當先,橄欖油含11%,排名末。乍看之下,似乎葵花籽油和橄欖油高端一些。不過,這些只是食用油出廠時的賬面數據,真正到了餐桌上,這些營養素指標依舊,還得由烹飪時間和溫度說了算。很多關注健康的消費者會主動選擇葵花籽油、橄欖油、亞麻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殊不知這些營養底子稍好的油也更“嬌氣”,一遇上煎炒炸的高溫,就變成平凡的飽和脂肪酸以及不懷好意的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同時還伴隨著富含PM2.5、多環芳烴、醛類等多種污染物的油煙。過“油”不及需注意的是,不飽和脂肪酸雖有營養優勢,但骨子里仍然是脂肪,與糖、蛋白質同為人體三大能源物質。形象地說,人體熱量中糖是現金,裝在錢包里隨用隨取;脂肪是存款,現金不夠了再取出來花;蛋白質是生產資料,實在窮得揭不開鍋也可以變賣折現。大城市食物豐富,這3類物質的味道和口感又能刺激食欲,使得都市人的熱量攝入普遍偏高。不僅“存款”本身增加,過多的“現金”和“生產資料”也會以存款的形式儲藏起來。脂肪超量堆積帶來的健康風險,遠大于不飽和脂肪酸的好處,再好的食用油吃多了也是得不償失,還是節制點兒好。也有人指出,正己烷作為石化產品,混有苯和重金屬雜質,所以安全性不如壓榨油靠譜。但用于浸出油的是經過重金屬脫除處理的食品級正己烷,它的有害雜質含量也被《植物油浸出用正己烷》標準限制在不會危害健康的水平,比如苯含量不超過0.01%,硫含量不超過2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鉛和砷不超過0.02ppm等。另外,《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涉及的質量指標中,除了溶劑殘留量一項專門針對浸出油之外,其余指標項完全通用,無論是不是浸出油,都必須符合相應的參數要求。一款食用油安全與否,主要看生產過程規范、質量標準嚴格執行、監管到位等因素,與種制油工藝關系不大。只要符合標準的油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