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的捕捉、越冬、暫養和運輸(一)泥鰍的捕捉1.稻田泥鰍捕捉法2.池塘泥鰍捕捉法(二)泥鰍的越冬(三)泥鰍的暫養1.魚簍暫養2.網箱暫養3.木桶暫養4.水泥池暫養(四)泥鰍的運輸1.泥鰍苗種運輸技術2.成鰍運輸技術泥鰍的疾病防治(一)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防治1.水霉病2.赤鰭病3.打印病(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的防治1.車輪蟲病2.小瓜蟲病3.杯體蟲病4.三代蟲病(三)非感染性疾病的防治1.敵害生物2.農藥中毒3.氣泡病依各自庭院而定,水泥池面積以100~150平方米為宜。養鰍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并有進排水口,池深1.2~1.5米,距池底30厘米處設排水口,并安裝防逃設施,池水深0.8~1米。放鰍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養前10~15天對鰍池進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糞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數天后當水色為黃綠色,透明度15~25厘米時放養。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鰍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每逢此時,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冬季寒冷,水體干涸,泥鰍便鉆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干燥,并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待翌年水漲,又出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