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過程油脂的國標規定,壓榨成品大豆油的不溶性雜質≤0.05%,所謂的不溶性雜質是油脂外的物質。不溶性雜質超標,說明該油脂不合格,本次實驗就是對5個樣品中的不溶性雜質進行測定。記者隨機購買了一瓶豆油,并按日常家庭烹炸食物習慣,一共炸了4次食物。每炸過一次,冷卻沉淀后提取一個實驗樣品,算上未炸油共計5個樣品。油被編為1號樣品,炸1次油為2號樣品,另外3個樣品依次類推。想要檢測油脂中不溶性雜質,就必須把石油乙醚加入油脂中使其溶解,之后用濾紙對溶解的油脂進行過濾,經烘干后稱重,計算濾紙前后重量的變化,從而計算出不同樣品的不溶性雜質含量百分比。【周博】從你剛才所講的這個事上,我可能是杞人憂天,但是我更看到了內在的危機。我突然間想到一件事情,我自己家人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存在著一個偏向,美帝國的科技不好,所以我們都是在學蘇聯的。當時有一個科學家說過科學是屬于全人類的。我擔心的是我們因為轉基因的事情,如果我們只討論轉基因的對和錯,我覺得沒有問題。但是這里面很容易夾雜著民主思想,美國的科學技術。其實我覺得科學真的是造就于人類的發展。我很擔心由于我們主觀的認為,把很多科學上的東西都對立了。如果簡單的是事實,我覺得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導向性的東西變成了影響,我們會盲目的認為別人的東西是侵入性的,反而抑制我們的思想和對于人類發展的問題,這是很可怕的。【周雁】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在起作用,另外還有一種陰謀論,把都無限的懷疑,一切都具有巨大的陰謀。我覺得這種思想方法是非常可怕的。這背后透露出一個更加令人擔憂的問題,中國人缺乏科學思想的方法,缺少科學思維的態度。叫科學思維?科學的想法就是三條,一,實證的思維。第二,邏輯的思維。第三,概率的思維。這三條是現在你有沒有科學思想方法的核心的問題,只要有這三條就可以進行理性的討論。吃浸出油有害要論兩種油料提取工藝的出油率,浸出法比壓榨法更勝一籌。壓榨法處理后的油粕中,還剩下7%~9%的油脂榨不出來,而浸出法可以讓這個數字控制在1%以內。這種優勢使得浸出油在產量和成本上占優的同時,位于供應鏈終端的普通消費者也能收獲實惠的價格。浸出油成本低、產量大,但混有“化學物質”(其實任何物體和生物都是由化學物質組成的),而壓榨油的這幾個指標則正好相反。兩種油擺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物以稀為貴”、“一分錢一分貨”這樣的詞匯。浸出油的安全性真的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