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飽和脂肪酸營養更高2003年,標準化委員會針對食用植物油標簽亂象,修訂了5種食用油的標準。在那之后,食用植物油必須以原料種類作為基本名稱命名,如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調和油(由多種油料調和而成)等。同時,商品標簽上強制標注制油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原料為轉基因作物以及前面提到的質量等級,大大削減了“”、“”、“精品”、“濃香”或類似的忽悠詞匯。不同原料的食用油在營養價值方面存在“高富帥”和“矮窮丑”之別呢?食用油是人體獲取脂肪的常規途徑。它的營養離不開“油脂”二字,主要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適量可滿足人體對能量的需求,過量則會為體重“添磚加瓦”,繼而因肥胖而出現相應的健康問題。美國(FDA)等業界認為,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貢獻更勝一籌,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單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在于,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簡稱“LDL”)的比例,升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簡稱“HDL”)的比例。橄欖油就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而ω-3系列的亞麻酸是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大明星”。亞麻酸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細胞膜的生理作用相當重要,人體自身又不具備自主生產它的“技術”,只能靠食物外援。因此,不少食用油和嬰兒奶粉廠商,都以含有ω-3系列的亞麻酸作為宣傳點。另外,不飽和脂肪酸擁有兩種分子形態——“順式”和“反式”。天然條件下的不飽和脂肪酸都是順式的,常溫下呈液態,但順式形態不是很穩定,受到高溫等外界條件刺激,會轉化成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營養價值“一夜回到解放前”。在某超市,正選購橄欖油的孫女士說:“真沒想到橄欖油竟有這么多種類,貴的好幾百,便宜的二三十,看得我眼花繚亂。”孫女士后只好放棄挑選,不買了,省得買錯。據一名食用油業內人士介紹:橄欖油主要有兩部分營養,一部分是橄欖果的榨汁部分,另一部分則是橄欖油中的甘油三酯。從橄欖果的榨汁營養上來說,排名的應該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其次是初榨橄欖油,后面才是橄欖油、精煉橄欖油和果渣油。到底該挑選橄欖油?有關表示,一看CIQ標簽,原裝橄欖油都有“CIQ”鐳射標簽,國內分裝的產品只有QS標志。二看等級,據國標規定,橄欖油必須標明等級,如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中級初榨橄欖油。三看成分表,精煉橄欖油、混合橄欖油允許添加a-生育酚;而初榨橄欖油,要求任何添加劑都不許添加。也有人指出,正己烷作為石化產品,混有苯和重金屬雜質,所以安全性不如壓榨油靠譜。但用于浸出油的是經過重金屬脫除處理的食品級正己烷,它的有害雜質含量也被《植物油浸出用正己烷》標準限制在不會危害健康的水平,比如苯含量不超過0.01%,硫含量不超過2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鉛和砷不超過0.02ppm等。另外,《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涉及的質量指標中,除了溶劑殘留量一項專門針對浸出油之外,其余指標項完全通用,無論是不是浸出油,都必須符合相應的參數要求。一款食用油安全與否,主要看生產過程規范、質量標準嚴格執行、監管到位等因素,與種制油工藝關系不大。只要符合標準的油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