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各自庭院而定,水泥池面積以100~150平方米為宜。養鰍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并有進排水口,池深1.2~1.5米,距池底30厘米處設排水口,并安裝防逃設施,池水深0.8~1米。放鰍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養前10~15天對鰍池進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糞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數天后當水色為黃綠色,透明度15~25厘米時放養。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游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應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魚坑多投喂一些餌料,利于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盡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雄鰍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于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泥鰍產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鰍在前面游動.數尾雄鰍在其后緊追不舍,發情時,雌雄鰍多活動在水表面和魚巢周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鰍的頭部和軀體互相摩擦并相繼游出水面。雄鰍追逐糾纏雌鰍,并卷曲于雌鰍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雄鰍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次數也不相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的波動,極易從附著物上脫落沉到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