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面常見病害的成因(四)設計方面缺陷造成水泥路面病害的產生設計時對交通量預測計算不夠準確,基層、面層設計厚度偏薄,設計時當量軸載由于按標準車型額定載重進行換算,而近幾年來交通量迅速增長,超載超限車輛不斷增多,這種設計軸載與實際不符,這樣會大大影響水泥路面的壽命。(五)養護不到位,加劇路面病害的發展養護灌縫不及時,水泥路面縮縫、脹縫、施工縫,施工時基本上是用瀝青灌縫,使用一般2~3年的材料自身老化松脫,如果不及時填縫料更新,雨水滲入,破壞基層和墊層,造成板接縫處的變形和破損。原“先行工程”建設資金投入不夠余留排水設施不完整,導致邊溝排水不暢積水,由于養護資金不足沒能及時進行完善排水系統,也會導致路面提前損壞?;炷涟逶缙谝恍┎『μ幚矸椒ú划敳患皶r,如混凝土板斷裂、板角斷裂、錯臺等病害處理不及時,只重視處理嚴重病害而忽視對板裂縫封水處理,使路面水滲入,加劇其他病害的產生。水泥路面病害的預防措施(二)施工方面合理地選擇原材料,嚴格控制材料質量是實現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和使用要求的前提,科學,準確地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生產穩定、均勻的混凝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質量的關鍵;推廣使用機械施工方式是解決好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質量的有利措施,傳力桿、拉桿的規格、位置、間距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與接縫側壁垂直,與路面板和路面中心線平行。嵌縫處的混凝土因嵌縫板和傳力桿的影響一般很難一次澆注成型,不易振搗密實,致使接縫處的混凝土強度偏低,為此應加強接縫和板角處的振搗;板塊成型后,根據當地氣溫條件及時切割和嚴格養生,避免因切割不及時出現整體斷裂或養生不及時水泥混凝土在水化作用下出現空隙,造成強度不足;應盡量斷交施工,如有困難非斷交施工,現場便道一定要平整,避免有大的坑槽和石塊,以免造成混凝土板在初凝期因行車振動造成板體斷裂;當路線縱坡超2%時應及時調整攤鋪,一定要順著上坡方向進行攤鋪。以免因塌落度問題造成板體細小的橫縫和板體斷裂,拆除模板一定要注意避免碰掉板角以免造成對稱的啃邊。基層施工時,應將基層材料集中進行廠拌,并采用攤鋪機進行攤鋪,待基層整平壓實后,嚴格進行養生,防止基層出現干縮或溫縮裂縫;為減少路基土的壓實變形,增加路基強度和穩定性,必須認真進行壓實,特別是要加強路堤邊部碾壓,使路堤橫向的密度盡可能均勻;也不要將兩種材料性質差異甚大的路堤相接,而需要設置一個不太長的過渡段,在橋頭或其他構造物與一般路堤相接處,應進行加載,甚至超載預壓加快地基沉降,在可能的條件下,采用透水性砂礫填筑臺背后的路堤,減少開放交通后的填土沉降。舊水泥混凝土加鋪瀝青層修復施工技術4.4加鋪瀝青層:在隔離層(粘層)上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一般應分為二層,下面層較厚(一般4~8cm),采用熱穩定性較好的開級配粗粒式或中粒式瀝青碎石或瀝青混凝土,上面層較薄(一般厚2~9cm),采用防水性能較好的密級配細粒式或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橫坡較小時,通過瀝青面層調整路面橫坡不小于1.596。橋面部分可僅加鋪上面層,橋頭兩端50m內的下面層應進行調坡。面層原材料技術要求、配合比設計、拌和、攤鋪等與常規瀝青類路面施工相同。只是碾壓時,選擇壓實機具噸位應考慮瀝青層的厚度,防止過振引起瀝青混合料二次細粒化。為防止瀝青層滲水導致混凝土路面加鋪后再次卿泥問題,可在舊板與瀝青層間鋪筑玻璃纖維布隔離層,方法是在混凝土路面上均勻澆灑一層乳化瀝青,灑布量為0.3kg/m2,然后全幅攤鋪幅寬1.2m的玻璃纖維布,縱縫處搭接寬度0.2m,橫縫處搭接寬度0.4m,其上再均勻灑布一層乳化瀝青及石屑,灑布量分別為0.5kg/m2,0.01m3/m2,碾壓成形后再攤鋪瀝青面層。實驗檢測表明,此種隔離層透水率為零,對卿泥現象有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