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制作內容載體通常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形載體,另外一種就是無形的載體。而傳統媒介本身具有稀缺性,影視制作媒介的特點是時間稀缺性,這種稀缺性使媒介向規?;l展受到了制約。一是技術性制約,模擬信號的傳輸頻道有限造成廣播電視頻道的稀缺,廣播電視節目是按照時間序列進行傳播活動的,單個頻道受到時間的限制,這種技術特點決定了單個頻道播出內容是有限的。二是成本性的制約,廣播電視的發射設備投入非常大,以發射塔為基礎接力式傳輸,需要建立大量的中繼站、這種投入方式成本需要控制。三是制度性的稀缺、由于媒介強大的社會形象力,通常會對媒介進行管制,限制媒介的數量。四是消費者的時間稀缺性,廣播電視更多情況下是作為娛樂工具來使用的,大多數受眾接收節目的時間有限,這種稀缺更增加廣播時間納稀缺性。
影視制作傳輸渠道的稀缺性主要是由技術制約和成本制約決定的。技術的發展推動媒介解決了一定的稀缺性問題,但傳輸渠道的擴大又帶來內容的稀缺,使內容的商業價值增加。內容提供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又會迅速填補技術進步帶來的內容稀缺,從而迅速由弱勢轉向強勢進而達到平衡。而強勢內容產業又導致技術稀缺,在利益驅動下,傳輸渠道提供又會進一步發展。媒介的稀缺造成傳輸渠道的優勢地位,但消費者的消費主體是內容,而不是傳輸渠道,消費者希望將更多的錢投入到內容上,更少的錢花費在傳輸渠道上。因此在消費動機驅動下,對內容需求不斷增長會推動技術不斷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所以技術先行就成為必然,也就是傳輸渠道較早處于技術變革的前沿,形成一個基礎平臺,為內容納發展提供“生產力”。
要討論影視制作內容與傳輸渠道的關系,制播分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制播分離是近段時間內理論界討論納熱點問題之一,在這里通過制播分離來看內容與傳輸渠道納對應關系。所謂制播分離,一方面保留媒介對頻道壟斷權利,一方面吸收社會力量充實影視制作節目制作,在內容方面,影視制作節目維持高度的集中的同時,把諸如體育、文藝之類的節目剝離出電臺或電視臺,實現社會化生產。
我國廣電媒介在實踐中實行的“制播分離”可分為四種模式:一是完全由影視制作公司負責投資。這可說是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如果影視制作節目受歡迎、制作公司可把同一節目賣到不同省市的電視臺或電臺,從中獲得巨大利潤。二是由電視廣播機構與影視制作合資制作,一方面制作商有保障,另—方面節目制作可共享電視臺或電臺的資源,例如以電視臺員工充當主持人,節省成本。三是電視臺已有制作方向和意念,于是委托第三方制作,目的是減低電視臺的營運成本。四是電視臺把整個頻道的時段賣給影視制作公司,影視制作公司用一筆款項把頻道全包下來,他們在影視制作之余也負責拉廣告客戶,廣告收益與電視臺按不同比例形式分帳。以“全包”形式運作電臺頻道,因有廣告報酬為誘因,影視制作公司會積極改良節目質素,電臺與觀眾都是雙贏。
這種內容與傳輸渠道的不同關系及其轉變,是以更低的成本實現較人的收益,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內容納規?;瘉硗瓿?。以制播分離來看,規?;挠耙曋谱鞴灸軌蛱峁└嗷墓澞浚闹谱髂軌蛴行岣吖澞克剑瞥龈碌墓澞浚瑥亩鴰砀笫找?。
企業宣傳制作http://www.sinvisio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