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上部結構(一)橋面構造1.橋面鋪裝及排水、防水系統(1)橋面鋪裝。橋面鋪裝即行車道鋪裝,亦稱橋面保護層。橋面鋪裝的形式有:1)水泥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鋪裝。2)防水混凝土鋪裝。(2)橋面縱橫坡。橋面的縱坡,一般都做成雙向縱坡。(3)橋面排水和防水設施。1)橋面排水。在橋面上除設置縱橫坡排水外,常常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泄水管。當橋面縱坡大于2%而橋長大于50m時,每隔12-15m設置一個;橋面縱坡小于2%時,一般順橋長方向每隔6-8m設置一個。2)防水層。橋面防水層設置在橋面鋪裝層下面,它將透過鋪裝層滲下來的雨水匯集到排水設施(泄水管)排出。橋面伸縮縫處應連續鋪設,不可切斷;橋面縱向應鋪過橋臺背;截面橫向兩側,則應伸過緣石底面從人行道與緣石砌縫里向上疊起lOOmm。橋梁的分類:按使用性分為公路橋、公鐵兩用橋、人行橋、機耕橋、過水橋等。按跨徑大小和多跨總長分為小橋、中橋、大橋、特大橋。涵洞L<8L0<5按行車道位置分為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下承式橋。按承重構件受力情況可分為梁橋、板橋、拱橋、鋼結構橋、吊橋、組合體系橋(斜拉橋、懸索橋)。按使用年限可分為永久性橋、半永久性橋、臨時橋。按材料類型分為木橋、圬工橋、鋼筋砼橋、預應力橋、鋼橋。道路交叉兩條或兩條以上道路交會稱之為道路交叉。道路與道路交叉一般分為平面交叉與立體交叉兩類。立體交叉分為簡單立交及上下層道路之間互不連通的交叉的,即分離式立交。上下層道路之間用匝道互相連通的交叉叫互通式立體交叉。互通式立體交叉又分為菱形交叉、喇叭形立交、環行立交、苜蓿葉形立交、定向立交。體系轉換法:是通過改變橋梁結構體系以減少梁內應力,提高承載能力的一種加固方法這是一種‘變被動加固為主動加固’的方法,該方法需要對原結構的現狀進行仔細的調查,對其承載潛能進行正確評價,用周密、細致、可靠的汁算分析確定體系轉換的方法和施工工藝流程,以達到加固修復病橋的目的。一般可通過簡支梁下增一設支架或橋墩;或把簡支梁與簡支梁加以連接,使結構由簡支變為連續等。施工工藝:(1)揭開橋面鋪裝層.將梁頂保護層鑿除.使主筋外露.沿梁頂增設縱向受力主筋,數量根據計算決定。(2)澆注端頭混凝土(3)拆除或改變原有支座(4)重新做好橋面鋪裝該加固方法主要對于大、中簡支梁橋的加固,將多跨簡支梁的梁端連接起來,變為多跨連續梁,,可以有效改善結構的受力狀況,提高橋梁的承載能力,但不適合連續剛構橋的后期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