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易學認為,凡是屬于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于陽的范圍;凡是屬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于陰的范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并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由于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練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是由外形運動來引動內氣,通過長期的鍛煉體內會產生一種物質叫“內氣”,它可以隨著意念而調動,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一動,全身由根節到稍節,由稍節到根節,節節貫串而動。意念不動,內氣和外形寂然不動,當念頭一生,內氣既生,所謂“內不動,外不發”。當內勁猝發時,由里到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催動肢體節節貫串,上下相隨,周身一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滔滔不絕,練拳、推手皆如此。人體技能、人體運動如能練到此種地步的話,就是太極拳。練太極拳就是要演示出這個東西,你能演示出?有是符合此哲理的?符合此辯證哲理的動態越多,你就離太極狀態越近。陳式太極拳諺語說得好:“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歸烏有”,生動形象地解說了太極拳的辯證法。簡單地說,當你運動時動作不要太硬,要有剛有柔,太快不行,容易產生斷續和棱角,太慢懈怠了也不行;動作范圍太大容易產生偏移;太小,不到位也不行,要適中才行。這叫做:“無過不及,隨屈就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