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為核心的生態設計---從建筑的形式語言來看,高技術所表達的建筑形式是工業時代的設計語言,反映的是工業社會人們講求速度、追求效率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生態設計所表達的建筑形式應當是“生態社會”的設計語言,應當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反映人們的生態需求,有助于人們形成節約、環保、靠近自然的生態生活方式。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高新技術對于實現生態目標的作用,但要注意高新技術應用的“度”,要考慮新技術本身的生態性,并考慮新技術對于幫助提高人們生態意識的可能性。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理念剖析濕地是指一些水域和陸地交接的環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區、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蓋的地方,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特別是與人類為密切相關的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自1971年《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誕生以來,到2006年5月,已有152個加入了這個公約,有1608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1億4012萬3652公頃。我們1992年7月31日加入《濕地公約》,目前已有30處濕地被列入名錄,面積達343萬公頃。近幾年,我國開發和建設濕地公園的項目逐漸增多,“濕地”似乎成了時髦的名詞,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國對濕地及濕地公園的認識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一些設計理念和認識并不成熟。本文通過剖析香港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希望可以為我國城市區域中濕地的設計和保護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