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為核心的生態設計通過高新技術來解決生態問題,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人工環境,客觀上解決了很多問題,往往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建筑設計中利用太陽能技術、自然通風技術、保溫隔熱墻體技術、節能照明技術、水循環技術等高科技,可以創造出較優化的物理環境,讓人在高科技所包圍的空間中享受到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線和通風。關于生態效應,通過經濟換算,可以用的數據證明一棟建筑物在節能減耗方面的實際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技術、新材料本身的生產過程常常是不生態的,例如太陽能技術要消耗大量半導體材料和金屬材料,外墻保溫隔熱技術要消耗大量的化學物質聚氨酯,而這些材料都是通過不斷制造污染的工業技術來生產的。可見,節能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仍然是工業化的延續,仍然是消耗資源和能源并會造成污染的。香港濕地公園概況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香港由于港島和九龍土地資源緊缺,因此向外尋求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并于1987年在新界天水圍建造了供20萬人居住的設施和場所,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在此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對天水圍預留區進行了一項環境影響評估工作,認為需要為開發天水圍預留區而損失的天然環境進行補償,即在天水圍北建造一個面積約60公頃的生態緩解區。1999年香港旅游協會及漁農處(現為漁農自然保護理署)進行了《國際濕地公園及游客中心可行性研究》,以確定擴展天水圍北部的生態緩沖區成為國際濕地景點的可行性。因此,在整個亞洲都是的,它不僅補償了因為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更分隔了天水圍與后海灣拉姆薩爾公約濕地和東北面的米埔沼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