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亦是檢驗核雕藝人技藝的重要題材。明代魏學洢《核舟記》中記載了明代常熟奇人王叔遠雕刻的核舟,“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舟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遺憾的是,文中所述作品原件不能得見。如今能夠欣賞到的較早的核舟作品,應為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年間廣州人陳祖章雕刻的橄欖核舟《東坡夜游赤壁》。《國寶大觀》中描述:“此舟呈稍深的橘紅色,高1.6厘米,長3.4厘米。舟上設備,艙中備有桌椅,并擺著杯盤菜肴,小窗鏤空,可開可閉。舟上八人,異彩紛呈,為蘇東坡泛舟夜游赤壁的故事。舟底鐫刻著細字《后赤壁賦》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制’款。”蘇州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陳小玲生于1990年,江西省九江市人士,2009年開始拜入核雕名家陳任華門下學習橄欖核雕,其勤思好學,在陳任華師傅的尊尊教導下,技藝已有小成,在核雕行業也有不小的名氣,其個人善于雕刻財神,彌勒等佛教題材,其作品線條優美,神態鮮活,刀工干凈有力道,在核雕行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其作品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主要作品有:八大財神,彌勒,細長羅漢,寫實羅漢等劉小琴代表作雙面核雕羅漢頭,不僅僅是對傳統核雕藝術的繼承,更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成為核雕藝術品進程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曾有多位大師進行雕刻雙面羅漢為題材的核雕手串,可以說劉小琴的核雕作品為打開核雕手串市場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近幾年,核雕手串市場的火熱也說明了,這種蘇州民間手工藝在新一代人中間已經獲得了成功,對于劉小琴自己的作品因為創作時間長,技藝復雜所以作品并不多,所創作的作品基本都成為了藏品。傳統的核雕已經在不知不覺的發展中占據了手工藝市場和收藏市場。相信在劉小琴及其他蘇州核雕傳人的推動下,將迎來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