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酒消費群體的多元性由于散白酒產品本身的特點,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群體,因此,在消費群體的選擇上不存在只有某一種人群。表現為:,從性別來看,有男性也有女性。據統計,我國99%的男性有飲用白酒的歷史,75%的男性經常飲用散白酒;67%的女性有飲用白酒的歷史。第二,從年齡結構來看,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而筆者認為在眾多消費人群中,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即“80后”)尤其關注。因為“80”后將逐漸走上社會的主流舞臺,也將成為白酒市場中的主要消費群體。隨著其收入的增加和散白酒飲用嗜好的影響,這一群體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了解其消費需求,有利于白酒企業在行業競爭中把握先機。(二)白酒消費的文化影響性與行為的情感性首先,中國白酒文化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趣聞軼事。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寫于中秋夜飲酒之后。月、酒、詩的三位一體,鑄就了炎黃子孫所喜愛的秋季盛日——中秋節。深厚的酒文化總是在影響著人的飲酒價值。香氣:中國白酒香味成份復雜,當酒瓶打開時會有幽雅迷人的香氣徐徐飄入鼻腔被人感知,白酒的香氣給人的沖擊力大,印象深。中國白酒香氣主要由放香、基底香、特征香組成。人們對香氣的感知是放香,組成香氣的基礎是基底香,基底香是白酒香氣品質的重要組成部份。香氣質量,對人的印象和沖擊力的占位可高達40%以上。特征香是決定酒品獨特風格的主要體現,其微量成分量不一定大。味:對于酒的味可分為入口、主味、落口、后味。入口和落口對人感覺器官的印象和沖擊力大,消費者比較關心,所以做酒不能虎頭蛇尾。酒體設計時入口的感官檢測是刺激力度,一般刺激度小,柔順比較好。落口是主體味結束的瞬間酒對味蕾刺激性,酒的落口以爽凈或綿長較好,爽凈、綿長,二者不會同時具備。主味基本要求是醇厚或醇和、綿凈、柔順等,主味是酒的骨架型體應具本品固有特點。后味是酒已通過口腔內各感覺器官后還留有的余味(也稱回味)。后味(回味)長短和飲后的舒適度也是中國白酒味之韻的重要體現。酒體:酒體是指酒的色、香、味整體的協調度。高品味的白酒還有陳香和空杯留香的要求。半固態發酵法分為兩種工藝,一是先培菌糖化后發酵,二是邊糖化邊發酵。這兩種方法都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在生產過程中,糖化過程為前期的固態過程,后期是半液態發酵過程。其產品米香、入口綿甜。液態發酵法是采用酒精生產方法的液態白酒生產工藝,它具有機械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淀粉出酒率高、原料適應性強、改善勞動環境、輔料用量少等特點。目前,對液態發酵的研究主要是在糖化過程中各種原料的比例和整體工藝的集成方面。中國白酒生產工藝的發展趨勢中國白酒的生產有幾千年歷史,與華夏文明共同發展、進步,已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中國白酒產業今后會更加飛速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現時期,整體上看只有40歲以上的消費群對白酒的認可度高,作為未來主導社會的消費群體———以80、90后為主的年青一代,對白酒的認可度以及消費意識不高。我國白酒的生產工藝必然會向著迎合新生代口味需要的方向發展,終誕生適合年輕群體并被認可的新型風味白酒。除此之外,中國白酒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外國人士飲用中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