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新聞報道,說中國其實沒有崖柏,所謂的崖柏都是側柏,這個說的有一定的道理,真正的崖柏都在懸崖峭壁上,有那么容易讓你找到,就是看到,想得到也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很多人為了利益就把一些干枯的側柏砍伐下來,告訴大家是崖柏。甚至有的側柏還沒有死亡就砍伐下來,崖柏市場的火熱,導致側柏也受到牽連,很多人都把砍伐掉,太行山上到處都是砍伐樹木后留下的痕跡。真實讓人心疼。崖柏木頭雖然好,請勿過度砍伐,保護生態平衡是我們當前要做的事情!崖柏愛好者請手下留情呀!!傳統的竹雕制品,大凡圓雕幾乎全部采用竹根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則選用木材或主干基部、樹根及樹癭。如此選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調,不易腐裂,細膩適刻等特性。同時在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態創作。現代根藝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約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尋奇覓怪視根藝創作。有些作者為追求這“七分天成”則將根藝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曬雨淋,嫌其慢,則用火燒、酸蝕或白蟻蛀咬等法。在制做根藝作品時,根材表皮早已被剝去,韌皮上的紋脈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逝平。這兩種特征不足以說明根雕作品的“人為”與“天成”的成份,根材內部的肌理綹花,卻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日趨美麗,而這綹花與色調也能證實其取材的部位,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難以仿制的部分。傳統的竹雕制品,大凡圓雕幾乎全部采用竹根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則選用木材或主干基部、樹根及樹癭。如此選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調,不易腐裂,細膩適刻等特性。同時在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態創作。現代根藝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約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尋奇覓怪視根藝創作。有些作者為追求這“七分天成”則將根藝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曬雨淋,嫌其慢,則用火燒、酸蝕或白蟻蛀咬等法。在制做根藝作品時,根材表皮早已被剝去,韌皮上的紋脈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逝平。這兩種特征不足以說明根雕作品的“人為”與“天成”的成份,根材內部的肌理綹花,卻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日趨美麗,而這綹花與色調也能證實其取材的部位,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難以仿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