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竹雕制品,大凡圓雕幾乎全部采用竹根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則選用木材或主干基部、樹根及樹癭。如此選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調,不易腐裂,細膩適刻等特性。同時在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態創作。現代根藝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約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尋奇覓怪視根藝創作。有些作者為追求這“七分天成”則將根藝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曬雨淋,嫌其慢,則用火燒、酸蝕或白蟻蛀咬等法。在制做根藝作品時,根材表皮早已被剝去,韌皮上的紋脈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逝平。這兩種特征不足以說明根雕作品的“人為”與“天成”的成份,根材內部的肌理綹花,卻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日趨美麗,而這綹花與色調也能證實其取材的部位,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難以仿制的部分。羅蒙爾特(Rommelt)的研討結果顯現,萜類成分透過皮膚的速率為水的100倍,為鹽分(NaCl)的1000倍,同時人體能夠不時吸收和釋放萜類化合物,使體內處于均衡。曰本學者證實,在百日咳病患者的身旁散置崖柏植物,可將空氣中的細菌減至1/10,又在混有結核菌或大腸菌的水滴旁放置崖柏植物,數分鐘后這些細菌就滅死。曰本琉球大學農學部屋我嗣良教授對崖柏香味作了研討,指出其揮發成分為萜烯類物質,曰本只木良也博士對崖柏萜類化合物的生理成效停止了研討,在萜類物質中,單萜類化合物的生理成效有價值。20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中國復蘇并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藝人眾多。1980年后,隨著蘇派盆景的發展,帶動了蘇州的“根藝熱”,出現了一批從事根藝創作的和能手,并相應建立了根藝研究和創作的學術團體——蘇州市根雕藝術研究會和蘇州市職工根藝研究會,開展各項根藝研究的學術、創作和展覽活動。近幾年,在根藝創作上發揚吳文化的傳統,產生了一批具有精、細、雅、奇為特色的根雕藝術作品,如方建慶的《草枯鷹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繡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騰》,張克儉的《頭像》、《風采》,王良的《婆娑弧影》、《臨寒獨放》等,都曾獲過全國和省級大獎。2011年中國有代表性的根雕藝術展覽——“中華圣根藝術展”在北京故宮端門舉辦,展覽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寧先生近三十年創作的部分根雕藝術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圖片20余幅。盛世出寶物,被中國林科院命名為“古木一號”的《中華圣根》在根雕藝術界引起了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