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苗種植選用施肥的化肥:氮肥:藍莓苗對氮肥的反應因土壤類型及肥力不同而很不一致。在長白山區暗棕色森林土壤上栽培的美登藍莓苗施肥試驗表明,隨著氮肥施入量增加,產量下降,果個變小,果實成熟期延遲,而且越冬抽條嚴重。因此暗棕色森林土壤類型中氮含量較高,施氮肥不僅無效而且有害。根據國外研究,藍莓苗在下列幾種情況下增施氮肥有效,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較低的砂土和礦質土壤栽培藍莓苗多年,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pH值較高(大于5.5)。磷肥:長白山區的水濕地潛育土類型土壤往往缺磷,增施磷肥增產效果。但當土壤中磷素含量較高時,增施磷肥不但不能增加產量反而延遲果實成熟。一般當土壤中磷素水平低于6mg/kg時,就需增施五氧化二磷15~45kg/公頃。鉀肥:鉀肥對藍莓苗增產,而且提早成熟,提高品質,增強抗逆性。但過量無增產作用反而使果實變小,越冬受害嚴重,并且導致缺鎂癥發生。在大多數土壤類型上,藍莓苗適宜施鉀量為氯化鉀40kg/公頃。適當的土壤水分是藍莓苗生長所必需的,水分不足將嚴重影響樹體生長發育和產量。從萌芽至落葉,藍莓所需的水分相當于每周降水量平均為25mm,從坐果到果實采收為40mm。有些地區(如丹東)年降雨量大而且分布較均勻,自然降水基本上能夠滿足藍莓生長結果的要求。但多數地方應配置灌水設施。常用的灌水方法有溝灌、噴灌、滴灌等灌溉方式。灌水必須在植株出現萎蔫以前進行。灌水時間和數量的確定應視土壤類型而定。沙性土持水力弱,容易干旱,需經常檢查并灌水。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持水力強,灌水次數可適當減少。判斷灌水與否可根據田間經驗判斷進行,即用土鏟取一定深度土樣,取樣的土壤中的土球如果擠壓容易破碎,說明已經干旱。根據生長季內每月的降水量與藍莓生長所需降水也可作出粗略判斷。當降雨量低于正常降雨量2.5-5mm時,即可能引起藍莓干旱,需要灌水。栽培、管理技術差異懸殊,需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指導。與北美及歐洲等藍莓生產大國相比,非洲、亞洲、大洋洲等藍莓產業起步較晚的在栽培、管理技術方面較為落后,特別是在越冬防寒、枝條修剪、施肥坐果、病蟲害防治及新品種選育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環節尤為突出。為促進藍莓產業的穩步、快速、健康發展,需加強與藍莓強國在技術、管理方面的信息溝通和學習,同時需完善我國各藍莓企業間、研究機構間的技術交流,必須高度重視產、學、研的有效結合。產業鏈短,需探索深加工工藝的研發。目前除美國等部分藍莓產業發展較早、加工技術先進的歐美,全球藍莓加工貿易多集中在低端產品和低技術環節,加工工藝普遍落后,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匱乏。雖然藍莓鮮果直接參加國際貿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處于主導地位,我國更為明顯(加工品及鮮果銷售比例為1:6)。雖然鮮果國際貿易價格持續走高,但遠不能與深加工產品相比。長遠而言,延長藍莓產業鏈,拓展藍莓相關深加工產品開發,特別是藍莓功能成分的開發利用,極具發展潛力,也是藍莓產業持續發展的必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