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的地方品種豐富,根據用途大致可分為鮮食型、加工型及仁用型和仁于兼用型等幾大類。淮北地區和長江流域生產上栽培的多為前一類品種;其中主要品種有安徽、江蘇的巴斗杏、水白杏、雞蛋杏、荷包杏和大杏梅,湖北、湖南的大板杏、麥黃杏、大庸杏、淑浦杏等。此外,臨近地區還有不少優良品種,如河南的仰韶黃杏,山東棗莊的大荷包杏、馬蹄黃杏,歷城的紅玉杏、紅荷包香和嶗山紅杏等。近年,山東又從美國引進瑪瑙杏、凱特杏等良種。但引種栽培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氣候適應性強、晚花和結實率高的品種。杏是一種落葉性的高大喬木。根系深廣,干性強。幼樹期枝條生長旺盛,常造成花而不實。芽具早熟性,在一年中可發生2~3次分枝。生長習性與梅類似,先端抽生長枝或極長枝,中、下部形成短枝,基部芽成隱芽。唯萌芽率和成枝力都比較弱。杏花芽形成容易,栽植后3~4年即開始結果,而進入盛果期常較晚,一般需10年左右,但盛果期的年限較長。長、中、短各類枝梢及二次梢都能形成結果枝。幼樹期長、中果枝所占比例較大,入盛果期后,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是主要結果枝,能連續結果數年。花芽為花芽,每芽1朵花,在長、中結果枝上常與葉芽及其他花芽相并生,類似于桃。單生花芽多位于長果枝的上端和短果枝、花束狀果枝各節,前者著果率不高。土壤管理杏苗秋季深翻20cm,保持土壤通透性,增強保肥蓄水性能,提高肥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長。中耕除草中耕除草的目的是疏松土壤表層,切斷毛細管,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起到保墑和防止與雜草爭肥水的作用,一般在果田灌水后進行,深度10cm左右。幼齡杏園間作杏苗定植頭3年,地面空隙大,可有效利用行間地面,種植間作物。間作作物以矮稈作物為宜,以不影響幼樹正常生長為原則,間作物與杏樹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與幼樹爭肥水、陽光。杏園覆蓋在杏苗樹冠下的地面覆蓋草、秸稈、落葉、塑料薄膜等,可以抑制雜草生長,減少土壤水分散失,起到保墑作用。經1~2年腐爛后,結合深翻土壤埋入地下,可大大增加土壤中有機質養分的含量。施肥合理施肥可促使樹體生長健壯,花芽分化,增加完全花的比例,提高坐果率,減少落果,延長結果年限,使杏園豐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