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口密集的國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聚集速度不斷增加,城市土地已寸土寸金,迫使交通壓力由動態向靜態轉化,“停車難”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公共性難題。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迅猛發展,汽車已經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私家車增長率在30%以上,北京等大成市每天增長1200輛,省級城市300輛,二級城市200輛,而停車位規劃增加不足1/10,極大的市場缺口使停車位需求極為樂觀。目前,中國每年需增加停車位20000個,每年以倍數增長,預計未來十年每年內立體車庫將會有百億以上的市場容量。
城市用地緊張而機動車擁有量卻快速增長,使得我國的停車泊位缺口極大。至于停車泊位供不應求,原因之一就是以前的停車配建指標較低,難以適應目前機動車的發展水平。據了解,現在實施的車位、車庫配比標準是1998年由建設部、公安部制定的。按此標準,住宅小區每戶平均建筑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下的,按10%的比例配比;戶均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的,按50%比例配比。據估算,平均配比率在30%左右。而從現有私家車保有量來看,這個標準明顯偏低,尤其在某些豪宅大盤,車位戶數比例即使超過50%仍然滿足不了需求。
而有關規定,停車場用地總面積按規劃人口每人0.8平方米至1平方米設計;一座寫字樓每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配備機動車位的指標是0.5個,娛樂性質建筑的指標是1.5個至2個,餐飲性質的指標是2.5個。但現實中一些企業為了節省建設成本,盡量擴大營業面積,往往改變建筑經營性質,停車要求也因此數倍增長。還有的建筑物或樓盤小區,在報建時上報400個車位,而實際上只建47個車位……停車位告急,再加上停車系統的落后與交通環境的落后。是停車難、停車費上漲不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立體車庫的發展在國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歷史,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驗上均已獲得了成功。在日本等國土面積小,汽車數量眾多的,立體車庫已經占據了70%的優勢地位,但在我國,目前立體車庫所占的比例僅為2%至3%,立體車庫將會成為未來中國停車場的主流。
本文轉載立體車庫http://www.boelo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