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深圳計量員培訓內校員計量管理員儀校員線下現場課-圣問技術計量認證職業資格技能培訓中心(stspx)
什么是國際單位制(SI)
國際單位制SI是從“米制”發展起來的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國際單位制規定了7個具有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分別是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它們好比7塊彼此獨立又相互支撐的“基石”,構成了國際單位制的“地基”。國際單位制規定的其它單位,如力的單位牛頓、電壓單位伏特、能量單位焦耳等等,都可以由這7個基本單位組合導出。
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簽署《米制公約》并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簽署公約的初衷是為了支撐國際貿易、商業以及科學交流,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不會改變。
“米制”在創立時的愿景即是“為全人類所用,在任何時代適用”。其初衷是用一種全球一致的“自然常數”而非某種主觀的標準來定義單位,從而保障單位的長期穩定性。1米原被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而面積、體積和質量等貿易、商業以及稅收等領域所需的其它單位,則通過“米”來定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1960年,第11屆CGPM將包含六個基本單位的單位制命名為國際單位制(SI),即: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和坎德拉。國際單位制(SI)相關單位被世界共同采納。1967年,基于銫原子的特性,即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的頻率重新定義了秒,實現了從“天文秒”到“原子秒”跨越。1971年,第14屆CGPM將摩爾(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列為SI基本單位之一。1983年,米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內行進的距離,這是SI中的基本單位以基本常數——光速來定義。
經過全球各國國家計量院以及國際計量局多年的研究,證明基于基本常數來定義SI的基本單位具有足夠的準確性。國際測量體系將有史以來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自然常數上,保證了SI的長期穩定性和環宇通用性。這項成就是所有國家計量院與國際計量局責任與擔當的體現,正是他們在這些研究機構中開展的潛心研究以及在國際范圍內開展的通力合作,造就了這樣的成就。
一、計量內校員培訓課程范圍
1)計量管理:法制計量與管理,量值傳遞,計量校準,工業計量理論與發展,企業計量保證能力考核規范及標準,誤差理論與測量不確定度標準器,數據處理和記錄的要求等。
2)儀器校驗:量具(儀)工作原理、結構、類型、技術指標→檢驗規程→操作方法→實操培訓→上崗考核→填原始記錄→做數據處理→報告不確定度→判斷是否合格→出證→貼標簽。
二、儀器計量校驗人員資格證招生考核對象:
從事長度、衡器、電器、熱工、容量等計量器具的檢定、檢測、校準、維修的人員,管理人員等。
三、計量基礎課程有:
1計量檢測知識、
2計量培訓基礎知識、
3計量相關的法律法規、
4計量器具/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以及自校準要求、
5計量檢定規程和計量檢定系統的管理、
6測量管理體系(MMS)與資質認定(CMA / CAL)、實驗室認可(CNAS)的關系
7企業如何開展計量校準及自校準工作。(為了滿足學員的求職欲望,我機構安排計量培訓的內容定期更新)。
四、計量員培訓目的:
1、降低計量檢定、校準成本,提高自校人員的水平。
2、使學員系統掌握計量相關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計量器具的管理、調整、校準等工作技能。
3、使學員能達到相關計量校準職業標準要求,取得相應的職業證書,并能持證獨立上崗操作。
五、計量內校員資格證頒發:
理論和技能兩部分均合格者,經培訓考試合格者頒發國家renzheng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認可的內部校驗員資格證。該證是企業計量從業人員職業技能水平的資格憑證,是各企業單位開展計量儀器內部校準工作的有效資質,全國通用,聯網查詢,終身有效。
培訓考核:學員成功的完成此課程合格后,可以頒發全國通用的內校員合格證。上課時段:上午9:00至12:00 下午13:00至16:30培訓費用:RMB1600/每人,(包含全部培訓、資料、考試、資格證及餐費等)。
國際單位制(SI)新定義
日前,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關于修訂國際單位制的決議。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中的4個,即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將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常數、玻爾茲曼常數和阿伏伽德羅常數來定義;另外3個基本單位在定義的表述上也做了相應調整,以與此次修訂的4個基本單位相一致。
其中,單位赫茲、焦耳、庫倫、流明、瓦特的符號為Hz、J、C、lm、W,它們分別與單位秒(s)、米(m)、千克(kg)、安培(A)、開爾文(K)、摩爾(mol)、坎德拉(cd)相關聯,相互之間的關系為Hz = s-1,J = kg m2 s-2,C = A s, lm = cd m2 m-2= cd sr,W = m2 kg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