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拍攝制作技術標準
(修訂版)
根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標準。本標準主要包括視頻公開課的音視頻錄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術規范。
一、前期錄制要求
(一)課程時長
每門課程總講數應至少5講,每講時長應在30—50分鐘之間。在視頻的后期制作中,應編輯刪除與教學無關的內容。
(二)錄制場地
錄制場地應選擇授課現場,可以是課堂、演播室或禮堂等場地,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要求錄制現場光線充足、環境安靜、整潔,避免在鏡頭中出現有廣告嫌疑或與課程無關的標識等內容。
(三)課程形式
成片統一采用單一視頻形式。
(四)錄制方式及設備
1.拍攝方式:根據課程內容,采用多機位拍攝(3機位以上),機位設置應滿足完整記錄課堂全部教學活動的要求。
2.錄像設備:攝像機要求不低于級數字設備,推薦使用高清數字設備。
3.錄音設備:使用若干個級話筒,教師和學生發言的錄音質量。
4.后期制作設備:使用相應的非線性編輯系統。
(五)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及錄制
教師在錄制前應對授課過程中使用的多媒體課件(PPT、音視頻、動畫等)認真檢查,確保其文字、格式規范,沒有錯誤,符合拍攝要求。
在拍攝時應針對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拍攝方式,確保成片中的多媒體演示及板書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一)片頭與片尾
片頭不超過10秒,應包括:學校LOGO、課程名稱、講次、主講教師姓名、技術職務、單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權單位、制作單位、錄制時間等信息。
(二)技術指標
1.視頻信號源
(1)穩定性:全片圖像同步性能穩定,無失步現象,CTL同步控制信號必須連續:圖像無抖動跳躍,色彩無突變,編輯點處圖像穩定。
(2)信噪比:圖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無明顯雜波。
(3)色調:白平衡正確,無明顯偏色,多機拍攝的鏡頭銜接處無明顯色差。
(4)視頻電平:視頻全訊號幅度為1Ⅴp-p,較大不超過1.1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