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雞:又叫野雞、雉雞。性情活潑,善于奔走而不善飛行,喜歡游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并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雜,胃囊較小,容納的食物也少,喜歡吃一點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山雞是雜食鳥,喜歡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谷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人工養殖山雞,可以適合大群飼養環境。山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公山雞的羽毛艷麗,具有觀賞價值,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 經濟價值食用價值
人工養殖的山雞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0%,是普通雞肉、豬肉的2倍,脂肪含量僅為0.9%,是豬肉的1/39、牛肉的1/8、雞肉的1/10,基本不含膽固醇(見下表),是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野味食品。野雞因此成為歷代的皇家貢品,清代乾隆皇帝食后贊嘆不已,寫下 “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的名句。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食后評價:“好看、好吃、有野味”;營養學家于若木也對野雞的營養成份給予很高的評價。山雞送人是禮品,待客是珍稀野味,還是美國白宮招待元首的保留菜肴。正因為如此,每年春節前后,市場上都掀起一股送山雞的熱潮。但這里的山雞是環頸雉。吃鷹是違法的。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野雞補氣血,食之令人聰慧,勇健肥潤,止瀉痢,除久病及五臟喘息等。經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測定:它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21種之多,其中有多種是人體自身所無法合成的,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氨基酸模式。并富含鍺、硒、鋅、鐵、鈣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兒童營養不良、婦女貧血、產后體虛、子宮下垂和胃痛、神經衰弱、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對人體的滋補功能遠遠高于久負盛名的甲魚、鰻魚等。野雞中鍶和鉬的含量比普通雞高10%,還有防治癌癥的作用。 觀賞價值
節日送山雞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傳統,有表達吉祥如意和美好前程之意。同時還可制成漂亮又好賣的標本。我農莊用野雞的皮毛做成的標本,光彩鮮艷、栩栩如生、高貴典雅,每架200多元還暢銷各大城市工藝禮品店、旅游景點。野雞的羽毛別具特色,還可以制成羽毛扇、羽毛畫、玩具等工藝品。英國國防部還把它做成有效的防彈衣。
飼養方式
(1)立體籠養法以商品肉用雉雞為目的大批飼養,在育成期采用立體籠養法,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此期間雉雞的飼養密度應隨雞齡的增大而降低,結合脫溫、轉群疏散密度,使飼養密度達到每平方米20只左右,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1次,籠養應同時降低光照強度,以防啄癖。
(2)網舍飼養法網舍飼養法對作為種用的后備雉雞可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使種用雉雞繁殖性能提高。在雛雉雞脫溫后,轉到網舍飼養時,為防止由于環境突變,雉雞驚慌突然起飛亂沖亂撞,造成死亡損傷,應將雉雞的主翼羽每隔2根剪掉3根。網舍飼養應在網室內或運動場上設沙地,供雉雞自由采食和進行沙浴。
(3)散養法可以根據雉雞的野生群集習性,充分利用荒坡、林地、丘陵、牧場等資源條件,建立網圈,對雉雞進行散養,為防雉雞受驚飛逸,可在雉雞出殼后進行斷翅,即用斷喙器切斷雛雉雞兩側翅膀的后一個關節。在外界環境溫度不低于17—18℃時,雛雉雞脫溫后即可放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3只。這種飼養方法,雉雞基本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空氣新鮮、衛生條件好、活動范圍大,既有天然野草、植物、昆蟲采食,又有足夠的人工投放飼料、飲水,極有利雉雞育成期的快速生長。同時,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雉雞具有野味特征,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飼養管理
(1)飼養5—10周齡的雉雞每天喂4次以上,11—18周齡,每天喂3次。飼喂時間應早晚2次盡量拉開時間間距,中間再喂1次,這樣就可避免夜間空腹時間過長,切忌飼喂不定時,飼喂量時多時少,雉雞饑飽不均。在飼養過程中,必須給雉雞不間斷地供給清潔飲水。
(2)轉群雉雞膽小敏感,易受驚嚇。因此,在雉雞轉群前,要進行大、小、強、弱分群,以便分群飼養管理,達到均衡生長。同時,雉雞由育雛籠養轉到育成舍平面飼養,環境條件的突然改變,使得雉雞精神不安,驚慌萬狀,易在舍內四角起堆,互相擠壓,造成局部密度過大,特別是夜間,天氣較涼,雛雉雞更易扎堆,造成死亡。為避免壓死雉雞,應在四處墻角用墊草墊成30度角的斜坡,將墊草踏實,這樣雉雞鉆不進草下,減少了擠壓的傷亡。在轉群的前2—3天內,夜班人員要隨時將擠堆的雛雉雞及時分開。
(3)驅趕馴化在網舍飼養條件下,在轉群的1周內,將雉雞關在房舍內,定時飼喂,使之熟悉環境及飼養員的操作動作等,建立條件反射,使之不怕人,愿意接近人。在天氣暖和的中午可將雉雞趕到室外自由活動,下午4點以前趕回房舍。1周后,白天將雉雞趕到網室運動場自由活動,晚上趕回房舍。如遇雨天,應及時將雉雞趕回舍內,以防淋雨感冒,待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后,就可以晝夜敞開雞舍門,使雉雞自由出入。
(4)網養密度5—10周齡每平方米6—8只,如運動場面積計算在內則每平方米3—5只,雉雞群以300只以內為宜。11周齡每平方米3—4只,將運動場面積計算在內,每平方米為1.4—2.5只,按雌雄分群飼養,每群100—200只。據報道,育成期飼養密度直接關系到體重發育、羽毛完整、疾病流行。飼養密度與雉雞尾羽生長和長度呈反比關系,飼養密度為2只/米2時,背羽和尾羽生長良好,無光背和尾羽損傷。飼養密度為4—5只/米2時,背羽生長良好,但尾羽多有損傷,部分尾羽長不出。飼養密度8只/米2時,雖然體重仍能達到上市標準,但光背雉雞增多,尾羽受損,基本上長不出來。因此,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在4只/米2以下,羽毛特別是尾羽的生長。爭取好的市場售價。
(5)光照如果留作種用的雉雞,應按照種雞的光照要求,分別對雄、雌種用雉雞適時達到同步性成熟來管理。對于肉用雉雞,采用夜間增加光照來促使雉雞群增加夜間采食、飲水,提高生長速度和脂肪沉積能力。(6)日糧營養 在夏季天氣酷暑和冬天寒冷時,應提高雉雞日糧的能量水平,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以育成期的生長發育所需。
(7)衛生防疫在雉雞的育成期間,應將留作種雞所應做的防疫工作,在此期完成,在育成期如果是網室平養,應預防球蟲病和禽霍亂,可以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
備注:由于鮮活產品不能通過常規物流運輸,請下單前聯系我們確定運輸方式,以免出現退款情況,如對您造成不便,請見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