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鈞瓷的燒制工藝分為素燒和釉燒兩個過程,而鈞瓷釉燒工藝的整個過程又分為四個階段,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鈞瓷釉燒的階段性過程:
1、階段:氧化焰階段
鈞窯溫度從點火到400℃,這一溫度期間升溫速度不宜過快,此階段是氧化焰階段,燒氧化氣氛,用小火供烤,溫度緩慢的上升。因為這時是排除窯具、胎體及窯室內的水分,如升溫速度過快,胎體內的水分急速揮發而帶來的氣體膨脹,有可能導致產品開裂甚至炸裂。由于胎體經過窯內溫度400℃以后,窯內水分已經基本排除,所以可以適當加快升溫,直到轉火溫度達到1040℃,這一階段需要時間約為5~8小時。此時釉面由于受熱而產生膨脹,表面呈未燒結的多孔狀態。由于氧化,釉內的各種有機雜質及低溫沉積在釉面上的游離碳粒子基本發揮,就為第二階段打下了一個良好地基礎。
2、第二階段:還原焰階段(1040℃~1150℃)
窯內還原氣氛的形成主要是由人控制燃燒程度來實現,通過人為可減少進風量,關閉閘門,氧氣減少還原增大。在還原的氣氛下,由于空氣減少,窯內的火呈現渾濁狀態,使烯燃料的燃燒不充分,致使窯中產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進入胎釉中,還原是物質失去氧氣的一種反應,如氧化鐵失去氧氣后被還原成氧化亞鐵,而氧化銅還原成氧化亞銅等等,使胎釉中的微量元素得到還原,從而實現釉變與胎變,實現并得到理想的顏色。此階段是鈞瓷釉燒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溫度緩慢上升,此時的胎體開始瓷化,并接近燒結,達到燒結溫度后,胎體的密度變大,收縮率變大,吸水率變小。
3、第三階段:弱還原階段(1150℃~1270℃)
弱還原階段還要保持溫度的上升,使釉面形成完好的玻璃體,達到成熟,由于高溫下釉層流動,消滅了釉泡和針孔等缺陷,使釉面更加光亮。此時的弱還原氣氛,是為了還原后的釉面在溫度上升時不會被氧化,這一階段必須嚴格防止氧化發生,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也是影響成品率的主要階段,因此,以弱還原焰為佳。同時要保持調整好窯內溫度,減少溫差,并防止溫度不穩定造成的升或降溫。
4、第四階段:氧化階段
當窯內溫度達到所需要溫度(1280℃~1300℃)時,均熱保溫保持一到兩個小時,這主要是為了盡量拉平窯爐同一斷面不同部位及產品內外的溫差,使產品內外的物理化學變化均勻、完全,使組織趨于一致,在生產實踐中,適當的降低燒成溫度,延長保溫時間,有利于提品的品質,降低燒成的損失率。時間過后可立即停火,然后打開窯爐閘門自然冷卻,冷卻的過程開始階段,溫度下降的很快,隨著溫度的降低降溫速度變慢,當溫度下降到200℃左右,這時可以稍微打開窯爐的大門,使其快速降溫,此時的胎體釉固化,顯現顏色,釉產生液相分離,釉面固化,開片已經形成。此時大量的新鮮空氣流入窯內和高溫下的釉面接觸,氧氣釉面的氧化過程是顏色釉層組織形成的主要原因。所為的色層組織是指整個釉層是由多個顏色各異微小釉層組成的。因而不同的顏色釉必須在還原氣氛和后期氧化氣氛的綜合作用下才能形成。
以上就是禹州鈞瓷釉燒過程的四個階段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家:李長松,1951年生,河南鄭州人。原軍旅書法家,中國書協(軍旅)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領導干部網書畫研究院副秘書長,河南省民族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鄭州大學客座教授,鄭州市少數民族書畫家聯誼會會長,鄭州民族書畫院院長。幾十年來,得益諸多良師啟智指教,加之本人刻苦研習,對楷、行、草、隸、魏、篆等書體均頗有研究,做到師古而不泥,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其作品被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經典》、中國藝術交流協會、《中國藝壇五大流派》、《中國書法名作大觀》、《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等收錄。
我們河南非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承非遺手工技藝,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為目的的電商服務平臺型公司。我們公司主要的業務包括書法、字畫、玉器、瓷器、茶葉等非遺大師作品。主要通過手機端、微信端、PC端,三個銷售前端,統一的后臺數據管理,會員、商品、訂單全部統一,讓消費者隨時隨地下單購物。歡迎各界人士來參觀!如需幫助或有疑問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