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版畫,又稱瓷畫,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端于瓷都景德鎮,由景德鎮燒瓷藝術演繹而來,形成于南昌,主要流傳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鎮、九江等及鄰近省市。是瓷器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傳承了贛文化的歷史。
雖然瓷版畫始于清朝末年,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淵源,還得從唐朝說起。據其介紹,瓷版畫是從我國傳統瓷器基礎上演變而來。初瓷器只是為滿足實用,到了唐朝才逐漸向裝飾方面發展。明代中葉,西方琺瑯傳入我國,于是就增加了斗彩和五彩,為陶瓷繪畫藝術增加了不少顏色。清代以后,彩瓷色釉發展到五彩兵分的境界,一批文人開始介入繪瓷藝術。
歷史價值
瓷版畫可追溯到明清年代,延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瓷版畫有“瓷畫百年”的美譽,具有濃厚的贛文化元素和民族風格,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
工藝價值
瓷版畫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工藝生產難以比擬的。從材質的選擇、藝術加工,會之前的乳香油煉制,顏料的調制,毛筆的處理至慧智的具體步驟和技法,都十分嚴謹、細致,這些生產技藝是江西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代替。
學術研究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畫法,陶瓷彩繪汲取西方攝影文化的精華,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傳承歷史,在我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實屬罕見,對研究明清的傳統手畫、陶瓷彩繪和歷史文化背景等有著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