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一句流行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放在今天,電商時代,居住著數億人口的農村依然“可以大有作為”。近年來,接連出臺不少利好農村電商政策,為農村電商發展添柴加火。電商巨頭更是鉚足干勁,紛紛進軍農村電商領域,不甘人后。
得益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錢袋開始鼓起來,擴大消費有了支撐;受惠于公共投入的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好起來,物流覆蓋有了條件;借助于互聯網的普及,農村網民數量逐漸多起來,電商進村有了前提。廣大農村也以積極姿態投身于這場偉大變革之中。以一側面為例:2014年某電商巨頭舉辦首屆縣域經濟與電子商務峰會,吸引176位縣長參會;到2015年第二屆峰會時,參會縣長的數字已經突破400位。開拓農村消費市場,釋放農民潛在購買力,有益于改善農村生活品質,拉動內需、保持經濟穩增長。
“把產品買進村”是一種責任,“把產品賣出村”是一種擔當,后者尤為重要、更為迫切。農民身兼消費者與生產者雙重角色,其消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能力與產品銷售情況。如果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養出來的農副產品賣不到好價錢,甚至滯銷積壓、爛在田頭,農民歉收,何來消費?“谷賤傷農”的表述中,“谷”可以為谷物、青菜、水果、禽畜、魚蝦等,足見農副產品生產風險之高。譬如,2016年菠蘿大豐收,全國菠蘿主產區——廣東省徐聞縣菠蘿價格卻暴跌至20年來的較低點。
農副產品難以走出“谷賤傷農”魔咒,固然有供需失衡問題,同時也存在供需缺乏有效對接的結構性問題,想賣的賣不出去,想買的又買不到。農產品進城的痛點在于,農民缺乏銷售上架和運營能力,農村產品無法外售。農村電商具備這種實力,利用大數據和物流網,將農民的農副產品與城市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對接,將農副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送到城里人手中。如此,農民不但可以將農副產品賣掉,有時甚至還比賣給傳統經銷售獲得更高收益?!靶炻劜ぬ}”后續新聞顯示,由于電商平臺迅速介入,啟動線上促銷活動,數百萬斤菠蘿通過電商平臺售出,價格也已止跌回升至每斤一元左右。
在供需之間有效對接,幫農民將農副產品順利賣出去,只是農村電商的步,滿足于銷售商角色是不夠的。更進一步,提前介入、深度介入到農副產品的生產全過程中,譬如通過融資為農副產品生產提供充足資金;與風險投資或保險企業合作,降低生產風險;從基礎的標準化、可追溯開始,對農副產品生產進行深度改造;與地方合作,把農村電商當作一項民生工程來抓。(文章來源于公眾平臺:農村電商研究院)
咱們鄉城品是O2O連鎖平臺,通過進村入社區改造便利店為品牌連鎖店兼電商服務站及微商分銷商,線上利用廠家虛擬倉加第三方物流讓小店升級為線上沃爾瑪,線下利用倉,配,貨統一模式讓門店方便采購,實現鄉品進城,城品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