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后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農歷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圣誕。《悲華經》說:韋馱菩薩在過去世跟釋迦牟尼佛等同為兄弟。過去劫轉輪圣王有一千個兒子,同為兄弟,千子學佛后各個發愿,當時的韋馱菩薩聽了他們的發愿后就說:“你們修行成道,弘揚佛法的時候我給你們做護法,護持你們,等你們全部成佛之后,我后一個成佛。”后來轉輪圣王的千子成為我們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為第四尊,韋馱菩薩成就后一尊,名字叫樓至佛。韋陀菩薩原是一位古佛化身,以行慈悲故而被稱為菩薩,以降魔護法,破邪顯正之故,而現金甲天神相。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于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后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為每年只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韋馱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一般有兩種塑像:一是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橫杵于兩腕間,表示該寺不接待外來云游;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腳略向前立,表示歡迎接待外來(也有與此相反之說)。一般來說,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