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長的生物餌料。與養殖業關系密切的有浮游生物、細菌、底棲生物、周叢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等,有機碎屑一般也稱為天然餌料。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和細菌絮凝體是鰱、鳙等濾食性魚類和養殖魚類魚苗階段的餌料。底棲生物中的貝類是青魚、鯉等的餌料。水生昆蟲幼蟲、水生寡毛類是一些底層魚類的餌料。周叢生物是鲴等的餌料。水生維管束植物苦草、馬來眼子菜、菹草、輪葉黑藻、黃絲草、浮萍和蕪萍等,以及禾本科植物是草魚、團頭魴和鳊等的餌料。天然餌料一般能滿足魚類的營養需要,而且來源廣、數量多,是餌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魚類生長發育需要鈣、磷、鉀、鎂、鈉、氯、錳、鋅、銅、碘、鈷、硒、鉬等元素,其中鈣、磷、鎂較為重要。一般魚類能通過滲透、擴散等作用在水中吸收充足的鈣。加工和貯存餌料的機械加工是為了改變其物理特性,以提高適口性和可利用性。餌料的物理特性有時和營養成分同樣重要。常見的餌料制形有粉狀、面團狀、硬粒狀、軟粒狀和膨化餌料等。粉狀餌料用于魚苗和濾食性魚類的養殖,面團狀餌料主要用于鰻鱺、蝦類和小魚種的養殖。大多數養殖種類均可用硬顆粒餌料投喂。軟顆粒餌料適用于不能攝食硬性餌料魚類如鱸和小白鮭的養殖。膨化餌料的浮性和水穩定性較好,便于掌握投餌量。糠、麩類主要指米糠和麥麩。脫脂米糠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價值優于麥麩。加工糟粕類制淀粉、制糖、發酵和制藥的一些副產品,如糖糟、甜菜渣、甘蔗渣、酒糟、抗生素生產下腳等,可以有選擇地或經適當再處理后作為餌料。塊根、塊莖類如馬鈴薯、山芋、木薯等,淀粉含量較高,精制后可作為配合餌料的粘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