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圖148。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用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圖149。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