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改性UV油墨傳統UV油墨的大部分原材料,如聚氨酯、聚酯、環氧或聚醚等丙烯酸酯,丙烯酸類的單體稀釋劑等,占據配方的50%~70%,且全部來自于石油裂解,但受石化來源日益枯竭的影響,UV油墨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挑戰。而植物基UV油墨大幅提高了可再生原材料的比例,它使用松香、大豆油、桐油等植物性的資源,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物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油墨及印刷品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對石油制品的依賴程度。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大豆油改性UV油墨(UVSOYA體系),深受歐美地區一些環保理念超前的客戶群體的喜愛,在一些兒童玩具類標簽上已有所應用。低鹵素UV油墨歐盟的RoHS指令、76/769/EEC、挪威PoHS以及美國各州相關法規都明確限制了某些特定鹵素化合物的使用量。國際上一些綠色環保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也正在積極推動低鹵素行動。表1為相關鹵素及鹵素化合物的信息表。據有關資料表明,多數鹵素化合物屬環境荷爾蒙物質,對人體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都有影響,存在致癌副作用。另外,含鹵素化合物的電子廢料、塑膠產品燃燒后,易產生二英類物質,再經由生物累積,易對健康造成危害。在認識到鹵素的危害性后,人們開始關注標簽印刷的低鹵素問題。現在,各大電腦廠家或其他電子產品的廠家均對標簽印刷品有鹵素限量要求。目前,面向歐盟出口的電子標簽印刷,基本上建議采用低鹵素UV油墨。油墨制造商生產此類產品時,會嚴格控制原材料的來源,及時檢測印刷品中油墨的鹵素含量,以確保能提供合格的產品。(1)配頁。依據書本的裝訂順序將折好的書帖放入相對應的儲帖站中,儲帖高度必須根據書帖的紙質而定(膠版紙不得超過前擋板、銅版紙減半)。(2)銑背。因為是無線膠裝,所以書帖配好后要通過銑背將書帖銑成單張,即經過銑背后的書帖,書背由外到內不能有連頁的現象,否則熱熔膠無法滲透使書頁黏結到位。(3)拉槽。用拉槽刀將書背拉成槽深度為1.2毫米左右的三角形或矩形槽(拉槽刀分三角形和矩形),且槽間距為5~12毫米左右(根據紙質可放大或縮小相關參數)。(4)施膠。施膠分為膠鍋的塞膠和第二膠鍋的施膠。書背與塞膠輪之間原則上只能有0~5絲的間隙,確保熱熔膠能塞到書本的拉槽中,塞膠輪的帶膠半徑比塞膠輪半徑大3毫米左右。(5)出封面。封面的壓痕分為陰陽痕,壓痕的深淺依據封面的定量設定。(6)夾緊托實。依據封面的紙張定量采用一次或二次托打,有的機器只配置一次托打。(7)毛本檢驗(依據機器配置而定),下線計數堆積,(冷卻、雙聯包本的需經輸送帶流轉進入雙聯分切機)。(8)三面刀裁切(嚴格控制破頭、刀花)。(9)按照成品檢驗標準進行成品檢驗。當UV光油附著力不足時,印品表面便容易出現退色、不耐磨、光油脫落等各類質量問題,從而引起一連串的不良反應。根據筆者多年經驗,在冬季和雨季,UV光油附著力不足的現象尤為明顯,更要小心謹慎。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從材料采購、工藝安排、規范化操作等環節進行全面分析,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否則就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顧此失彼。現將UV光油附著力不足的原因及解決方案總結如下。(1)在UV光油采購過程中,一次性采購量過大,容易導致UV光油或底油過期。一般情況下,UV光油或底油的保質期為6個月至1年。(2)UV光油和底油非同一廠家生產的,性能容易不匹配,對此,操作人員應堅決杜絕混用(產品質量要求不高的除外)。(3)油墨干燥時間短或干燥性能不好,容易造成UV光油附著力差。因此,凡是需要UV上光的產品,都必須提前印刷,油墨已經達到或超過24小時的干燥時間之后,再進行UV上光。(4)UV燈管功率不高、燈管老化、燈管表面臟污、燈管吊得太高等原因都會導致UV燈管的光照度不夠,終導致UV光油固化不足。由于用肉眼無法準確檢測光照度,因此必須使用光照度檢測儀,當光照度檢測儀通過UV燈管照射,讀得的數值達到或者超過50時,才表示該UV燈管符合UV光油的固化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