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又稱灌湯小籠包,是開封的小吃之一,早在北宋時期,已有售賣,稱灌漿包或灌湯包子。
東京汴梁(今開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汴梁第
一”。北宋之后,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
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將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
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軟三硬”和面,使面皮盤筋韌
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包蒸制,小籠包帶蒸籠一起上桌,現吃現蒸,保持旋蒸,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于經營,備受顧客歡迎,這便是小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