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壓榨工作狀態判斷
使用本機榨油時主要是人工操作,榨油機在壓榨時的工作狀態將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操作者應當按照以下提示,隨時注意觀察榨油機的工作狀態,作出正確判斷并及時采取措施,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壓榨效果。
1) 判斷榨膛壓力:榨膛內必須有足夠而且穩定的壓力才能正常生產。壓力的大小與出餅厚度、主軸轉速、油料蒸炒質量、油料品種等因素有關。榨膛壓力通常可以從電流表顯示的電流讀數間接了解:電流讀數越大,表明榨膛壓力越高;反之則越低。對于15kW電動機而言,正常的工作電流在20~30A之間。在主軸轉速、油料蒸炒質量、油料品種一定的情況下,調整調餅頭和出餅圈之間的間隙,可以保 證負荷的穩定:反時針轉動調節螺栓,間隙減小,餅變薄,壓力增大;順針轉動,間隙加大、餅增厚,壓力減小。本機正常出餅厚度推薦為3mm。餅不能太薄,太薄則冒渣嚴重,甚至出現心軸卡死,榨籠爆裂等重大事故。調整完畢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以后,應當用夾緊螺母將調節螺栓鎖緊,以免在壓榨過程中逐漸發生變化。要達到既產量和出油率、又有足夠壓力的目的,關鍵是要控制料胚的炒籽質量。
2) 觀察出油位置:壓榨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出油位置。正常情況下,出油位置大部份集中在榨條和榨條圈附近幾個榨圈處,后部榨圈少量滴油,油色清亮。如出現出油位置移向進料端,說明料胚水份過高,過早成形,不易形成正常壓力,此時油色淺而泡沫多。如出現出油位置移向出餅端,說明料胚水份過低,也不易形成正常壓力,受壓時間短,油末排凈就已出餅,此時油色深而渾濁。出油位置前移或后移都不利于提高出油效率。出油位置除了和以上因素有關以外,還與榨圈排列位置有關。本機出廠時的排列是較好排列。用戶可以根據使用時的實際情況,對光榨圈以前的排列長短略加增減,但增、減量不得分別超過10mm。
3)觀察出餅形狀:正常出餅成片狀略有彈性,內面光滑,外面有裂紋,表面不帶油跡。若餅疏松不能成形,手捏即粉碎,聞時有焦糊味,并且榨膛出現放炮,冒煙現象,這是因為炒籽溫度過高而非機器本身的原因。如果出餅軟而無力,表面帶油漬,聞時有生味,出油泡沫多,說明入榨水份高。以上情況均屬不正常現象,應及時采取措施。改善出餅形狀的關鍵是料胚的炒籽質量。
4) 觀察排渣量;正常排渣量為料胚量的5%左右,出渣太多、過少均屬不正常現象:出渣太多,可能是榨圈沒有壓緊或者榨條、榨圈油隙過大,也可能是料胚入榨水份不當:水份過高,榨條圈處出片狀渣;水份太低,則為粉狀渣;出渣太少則說明榨條、榨圈油隙過小或被枯餅堵塞,將會影響排油,甚至會因為回油致使料胚打滑而不走料。因此,出渣量的,將直接反映榨膛壓力大小,應根據排渣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綜上所述,要想使榨油機在壓榨時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關鍵的是要料胚的炒籽質量。通常情況下大多采用直接火炒籽,料胚的水分和溫度完全取決于操作者的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用戶只有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才有可能提高炒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