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吃月餅”歷來說法不一,有一說法是為紀念元代末期高郵人張士誠在圓餅中夾小紙條串聯民眾在中秋之夜起義抗金,才開始吃月餅。實際上唐代以來隨著中國的統一和疆域的擴大,人們慢慢擺脫了以前的封閉狀況。由于人口流動性增大,“居家團圓”已不是任何時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他遠在異地的思鄉之情?!皥F圓”對人們來說日顯珍貴。賞月、吃月餅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設立中秋節。《宋史•太宗記》記載:“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和“中秋節食玩月羹”、“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等,已經描繪出中秋節的賞月情景。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對此記述頗詳:“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孫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延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至如鋪席之家,亦登上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碧K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那時的小餅與現在的酥皮月餅很相似。
月餅象征團圓。明《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月餅”從屬于糕點,歸類為食品,但它卻是最具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糕點。
昆明的糕點生產,清代已有相當的水平,主要是來自清宮御膳房的廚師以及來自廣東、江浙等沿海一帶的點心師傅,他們結合本地糕點的制作工藝,博采南北眾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滇式糕點。尤以清咸豐年間昆明“合香樓”的火腿餅,清末“吉慶祥”的火腿四兩砣最有名氣。因“餅”的名氣,“合香樓”求得了慈禧太后題寫的匾牌,“吉慶祥”得來書法家陳榮昌撰寫的“吉慶祥陳記”招牌和“塵飛白雪”、“玉屑金泥”的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