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為常見的自然災害,據測算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高達60—8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其它氣象災害,而干旱情況的變化一般借助土壤水分檢測儀進行快速的測定分析。我國自然災害中70%為氣象災害,而干旱災害又占氣象災害的50%左右。日益嚴重的全球化干旱問題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和共同關注的熱點。而用遙感監測干旱,一直是科學界公認的難題。常規的監測方法有土鉆取土稱重和中子儀法,這些方法不僅測點少,代表性差,無法實現大面積、動態監測,而且費時、費力。對其進行綜述,尋找合適的模型方法對于各級和領導及時了解旱情程度和分布,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抗旱措施,科學指揮農業生產,具有積極意義。
土壤水分測試儀分析發現相對于1961—2000年的土壤溫度平均值而言,11~12月期間的土壤溫度在2002年的值較2003年的低,而1~3月的土壤溫度2002年的值較2003年的高。因為2002年11~12月期間的土壤溫度比常年平均低,產生較深的凍土層,而1~3月的土壤溫度在2002年較常年平均值偏高,產生較早的解凍期(相對2003年)。較深的凍土層在較早的解凍期的作用下產生較厚的疏松土壤表面,在大風季節來臨前為沙塵暴提供了較好的沙源條件。根據氣象觀測站的統計,在3~5月期間,2002年發生21天大風天氣,13次沙塵暴,2003年發生20次大風天氣,8次沙塵暴。因此更加嚴重的沙塵暴發生在1~3月具有土壤溫度較高的年份。由于二連浩特的土壤溫度較其他兩個觀測點低,積雪比其他兩個觀測點保持得時間更長,融雪時間更晚,在大風季節來臨時,土壤表面的土壤粒徑更大,相對的限制了起沙
土壤水分檢測儀:http://www.trsfy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