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 波 簡 介
1、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音樂的作用在傳統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展。音樂在醫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令人振奮的臨床治療效果證明了人類的一個古老的信念:音樂是具有驅病健身的作用,對于人類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能超越語言表達情感世界;音樂可以開啟封閉的內心使其情感能與外界交流;音樂可以刺激多重感官。音樂與人的聽覺、視覺、觸覺、運動覺、平衡感等多重感官同步。因此,音樂治療可以產生有效的刺激作用。通過這些刺激可以改善的智力、記憶力、注意力、并能加強求助者的整體協調能力以及駕馭空間的能力,有目的的音樂活動能增強的自信。
2、波:是某一物理量的擾動或振動,在空間逐點傳遞時形成的運動。
科學研究發現:與人體相同或相近的波段或波長的輻射能量極易被吸收,并產生疊加共振效果,進而將生物能量充分吸收,使核酸與蛋白質被激發到高震動能級,進而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循環系統,達到調節人體生物波和健康的功能。
共振效應作用時,人體會產生熱效應現象及水分子共振現象,肌體細胞動能增加,如同保持微量運動或微按摩狀態:促進循環及改善微循環、降低粘稠度、活化細胞、強化新陳代謝、調節經絡平衡、預防有害細菌的生長、抗輻射、抗紫外線。
一、 體感音波的歷程
20世紀70—80年代,挪威教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斯吉利(Olav Skille)開發成功低頻音樂體感治療椅,赫爾辛基大學音樂療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員列希克寧Petri Lehikoinen采用計算機控制的有節奏的低頻脈沖振動,使身體的特定部分產生共振以獲得療效。
1987年,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小松明博士開始傾注20多年心血,不斷地試驗、改進,終成功地研發出現代高科技分頻—增幅—換能技術,把音樂波中16~150Hz低頻部分分揀、擴大、轉換成數十微米至數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體工程學原理制成床墊,完成了體感音波健療系列產品的雛形。
2006年,中國體育總局體科所,歷時一年多對59名中國現役運動員(國際健將)進行測試。2007年8月8日成功召開了課題結題會,結果證明本產品對緩解運動員心理和生理疲勞具有明顯效果,甚至對于激發潛能起到一定作用。
舉世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賽場上,體感音樂床榮譽無數、陪伴著眾多運動員奪取奧運獎牌。
2007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功能音樂研發中心,選定體感振動音樂研發“生物共振音樂治療系統”,成為各級康復系統、精神衛生中心、綜合醫院音樂治療室、心理門診減壓中心的配置。
二、 體感音波治療訓練按摩系統的工作原理
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從功能音樂(頻率20-20000 Hz)中分揀出對人體特別有益的特定的低頻音波(頻率16-150Hz)電信號,經過增幅器放大,然后通過換能器轉換成物理振動能,再與功能音樂一起,通過內、外感覺傳導通路共同作用于人體感知,與人體的骨骼、肌肉、神經、、經絡、細胞、組織、器官等的固有生物波(頻率3~45Hz)產生同頻共振效應、使能量疊加,外源性能量即被細胞充分吸收,從而較大限度地激活細胞潛能和活力。
三、 核心技術
∴ 采用日本的低頻音波換能器和美國的高能音波增幅器,全面實現2500小時無障礙工作。
∴ 換能器的作用:利用音頻換能裝置將電信號轉換為數百至數千微米的能量波。
四、 音源
1、采用數字DVD播放機,全數字、高保真光盤(治療音樂);
2、采用電腦播放系統,全菜單式電腦操控,使用遙控器快捷遙控即可輕松操作,方便選曲自我自療,250G超大容量,高品質數碼聲波光碟,逼真再現現場演奏效果,讓人身臨其境,如沐春風。
五、 療效
(一) 身體治療
01、促進循環、增強心臟供血能力、改善微循環
02、修復受損細胞、激活休眠細胞、增強細胞活力
03、改善代謝、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04、放松肌肉、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緊張、疲勞感
05、緩解頭痛、背痛、腰痛、腹痛、神經緊張性疼痛
(二)心理治療 06、改善睡眠、穩定情緒、放松精神、緩解神經衰弱
07、防治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自閉癥
(三)精神治療 08、幫助學習、提高記憶和思維能力、強化智力發育
六、治療過程
體感音樂治療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治療者躺在或坐在音樂體感治療設備上,使整個身體感受聲音或音樂的振動。美國健康中心的帕特里克醫生(George Patrick)建議在音樂體感治療之前,提供預先的放松引導工作,以使治療者能進入深層放松的階段。
一個安靜、光線適宜、隔離和舒適的環境,對于治療時不分散注意力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枕頭和毛毯以使治療者更加舒適。
體感音樂治療的時間,可隨治療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