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井下救生艙、臨時避難硐室、永久式避難硐室[詳細內容]
• JYC-100/N型救生艙
一、設計技術條件
1、《煤礦井下避難所試點建設的基本要求(試行)》
2、《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
3、《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通用技術條件》(草稿)
二、型號
三、基本規格
表1 礦用移動式救生艙基本規格
類 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額定人數/人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本公司生產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主要由小型與中型
。
四、基本參數
(1)額定人數:小型12人,中型24人;
(2)額定防護時間:100h;
(3)起動時間:5s;
(4)抗沖擊能力:0.1MPa;
(5)可承受最大爆炸沖擊壓力:1MPa;
(6)瞬間耐高溫能力:1200℃;
(7)持續耐高溫能力:艙外持續60℃,艙內溫度不高于30±2℃;
(8)最大耐水壓能力:0.1MPa;
(9)規格尺寸(長×寬×高)
小型艙體:7500mm*1500mm*1900mm
中型艙體:11000mm*1500mm*1900mm
(10)空載質量:小型:6.5t
中型:8t
五、救生艙基本構成
本公司生產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主要由多層復合材料保溫系統、氧氣供給保障系統、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系統、環境監測系統、通訊系統、艙內照明及指示系統、動力保障系統、生存保障系統等構成,構成了安全可靠的防護體系。
多層復合材料保溫系統
救生艙采用多層復合絕熱板,以及航天專用保溫材料,具有優越
的耐高溫及絕熱功能,能夠抵擋外界1200℃的高溫1s以上,外界持續在0℃的條件下,艙內能夠維持在30±2℃。
圖2為救生艙保溫材料示意圖。
圖2
氧氣供給保障系統
救生艙具備壓風、自備壓縮氧及自救器三級供氧保障體系。
救生艙具有壓風供氧裝置及與礦井壓風系統的接口,以在
礦井壓風系統未被破壞的情況下對艙內供氧。
圖3為壓風系統實物圖。
圖3
救生艙具有壓縮氧氣及壓縮空氣供氧,以保證在井下壓風
系統被破壞的情況下使用。
救生艙配備了隔絕式氧氣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時間不低于
45min,以保證艙內人員從救生艙向避難硐室轉移時使用。
圖4為救生艙供氧系統示意圖。
圖4
救生艙通過三級氧氣供給體系,能夠保障救生艙內人員呼吸氧
氣濃度在18.5%~22.0%之間,最高不超過23%。
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系統
公司自主研發的非電力降溫除濕、空氣凈化集成系統完全擺脫了井下發生事故時斷電的弊端,在煤礦井下發生故障時,無需外部供電,無需內部儲備蓄電池,利用液態二氧化碳的潛熱吸收艙室內的熱量,再利用液態二氧化碳氣化后的高壓氣體作為噴射式制冷的引射流體進行噴射式制冷,為救生艙提供必要的冷量,操作簡單、系統維護簡便快捷。艙內空氣調節裝置的出風口能與空氣凈化裝置進風口相連接,與救生艙空氣凈化系統兼容,共用空氣循環回路,艙內空氣先經過空調系統制冷除濕后從空氣凈化裝置進風口進入凈化器,再經過藥劑層處理,從而達到降溫除濕與空氣凈化相結合的目的。
過該集成系統的調節,保證艙內的各項數據都能夠維持在以下范圍,從而保證逃生人員的正常生存。圖5為制冷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 5
項目 O2 CO CO2 H2S CH4 溫度 濕度
指標 18.5%~23% ≤24×10-6 <1.0% ≤6×10-6 ≤1.0% 30℃±2℃ ≤85%
救生艙內環境指標
4、環境監測系統
公司自主研發的多參數超低功耗傳感器以及監控主機能夠在耗電量很低的情況下正常運行,能夠對艙內艙外的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顯示,并超限報警。避難硐室內環境監測的參數包括CO、CO2、O2、CH4、溫度和濕度;艙外環境監測參數包括CO、O2、CH4、CO2、溫度。監測設備及其傳感器件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能耗、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操作簡單,符合本質安全型要求及相關產品標準的要求。
該環境監測系統能夠與煤礦現有的監測監控系統連接,通過上位機將艙內艙外的實時數據傳送到煤礦的總調度中心。
環境監測系統包括:多參數監測主機、GCF抽放氣體參數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聲光報警器、傳輸接口等。圖6為被系統示意圖。
圖6
多參數監測主機、GCF抽放氣體參數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聲光報警器置于避難硐室內,避險人員可通過多參數監測主機上的液晶顯示實時監測艙內各環境數據,上述傳感器均可采用12-24V供電,總功耗3.5W左右。傳輸接口與主機連接,井上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的觀察避難硐室內的環境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