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入池前5天,池塘水位控制在0.8米左右,并進行水質養殖。主要方法是培養浮游動物,使魚苗有足夠的餌料。目前比較好的辦法是噴灑生物制劑,生物制劑可以調節水中營養物質的比例,有利于藻類的生長繁殖,進而培育出豐富的浮游動物。
水和容器之間的溫差不應超過2度。如果溫差過大,應逐漸調整,魚苗可以放入池塘。
一般來說,放養密度和時間都在5月上旬和中旬。這個時候,魚苗只有5毫米左右,一畝水面上可以放養10萬到15萬條魚。在此期間,只能放養單一草魚魚苗,不能與其他魚類混養。養到規格后,要及時分塘或出售一些魚苗。
飼養管理:魚苗投入使用一周后,魚苗仍很脆弱,不能吃較大的餌料。因此,在這段時間里,人工豆漿喂養,但只直接食用一小部分豆漿,而更多的豆漿起到肥料和水的作用,然后產生大量的餌料供魚苗食用。在用量上,每周每畝飼喂3-4公斤豆漿,一周后增加到5-6公斤,要根據天氣情況靈活控制。20天后,魚苗幾乎長到3厘米左右,光靠豆漿無法滿足魚苗的營養需求。此時,可以添加復合飼料的粉末。這樣,飼料可改為小顆粒復合顆粒飼料20天。
氧合管理與疾病控制:曝氣是整個草魚繁殖周期的重要環節,魚苗期也是如此。增氧方式與成魚養殖方式基本相同,魚苗期疾病防治應盡量選用刺激性較小的藥物,避免刺激易感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