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主義藝術從原始藝術﹑中世紀的藝術﹑非洲和大洋洲藝術﹑東方的文字﹑書法中吸收了養料,也從中國的老莊哲學﹑佛教禪宗中擇取了適應20世紀西方哲學和人們心理狀態的觀念。不少抽象主義作品表現出逃避現實﹑社會虛無主義的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具有積極﹑進取和樂觀的思想感情。多數抽象主義作品的著眼點在于藝術形式的獨特創造。
大戰前后的抽象主義藝術家有代表性的是俄國人康定斯基和荷蘭人P.蒙德里安以及由他創建的風格派。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藝術家,后者開拓了幾何抽象主義的道路。俄國以馬列維奇為代表的主義以及與之有聯系的構成主義,也是幾何抽象主義的派系。法國繼立體主義之后產生的俄耳浦斯主義,小區抽象人物雕塑公司,實際上是注意光和色彩的抽象主義。歐洲在30~40年代出現的塔希主義,是注意偶然涂抹和斑污﹑痕跡所形成的紋樣和質地抽象流派。
20世紀4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抽象表現主義,是糅合了現實主義的自動手法的抽象藝術,代表人物為J.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之后在美國和歐洲出現的后繪畫性抽象,實際上是幾何抽象在當代的發展。因為它是較為規則的﹑有明確造形和清晰邊線的抽象畫,所以被美國評論家稱為硬邊抽象。歸納20世紀歐美各種抽象主義藝術,凡是著重感情表現的,稱為抒情的抽象或熱抽象;凡是著重表現理念的,稱為理性的抽象或冷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