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客戶體驗。食行生鮮是賣菜的,我們一直關注客戶買菜體驗的多個維度,如更多的品種選擇、菜品新鮮度、更低的價格、配送的準時性等。
王靜:185/*2018-* 9097電微
二是收入成本結構的模型。都說生鮮零售難,難在?難就難在通過連接線下資源鏈接在全國快速落地。我們要敬畏零售,用戶體驗是靠無數的細節堆起來的。你的收入成本結構模型、效率的提升是無數的細節堆起來的。食行生鮮賣了6年菜,在此過程中,我們琢磨的是用戶體驗,質量好,能否滿足用戶的準時性要求,履約成本未來的走向。
好的客戶體驗與好的收入成本結構模型是生鮮零售業不變的東西,但同時,我們一定要發現,用戶體驗和成本之間的關系是相悖的,在這兩者之間,一定要找好平衡點。
當下,我們正不斷面臨新的競爭局面,變化依然非常大。零售講的是細節,所有做營銷的都會說4P和4C。以4C中的便利性為例,現在經營者對便利性的理解,普遍意義上都是“你的產品和服務貼近消費者”,但對這個便利性的理解,是你站在公司的利益出發點去理解,還是站在顧客的利益上去理解?
我不了解其他品類,就賣菜來講,一旦菜品進入前置倉,你就必須更快的送出去,否則就會有損耗,但這個“快”,是消費者需要的快,還是公司為了防止爛損而要求的快?
針對“便利性”,我們必須真正的站在消費者的視角下去理解他們對便利性的需求,是要快?還是要準時?水果是即時性消費需求,它需要快,但針對買菜,大部分消費者是家庭性、計劃性的消費需求,它的快不是越快越好,它的快有度,在時間的維度里,準時性更重要。
貝索斯說零售業不變的第二點是“快”,他說的這個“快”是針對美國場景環境下理解的,中國的快遞業發展顯然優于美國,我認為結合中國的買菜場景、品類,很多人對“快”的認知是有偏差的,兩小時達、半小時達真是用戶需要的?
深挖背后,我發現在當下競爭格局下,我們要回到中國的用戶場景下。所有的決策有一個邏輯點,那就是,基于用戶的利益出發。你本身的損耗得不到控制,所以拼命加快速度送給用戶,這真是對的?這是每個做生鮮零售的人需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