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襲印度形式。爾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格,遂呈現新貌。其建材以木為主,多設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號、院號外,亦附加山號。
又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此外,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私寺。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教院、律院或禪寺、講寺、教寺等類。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后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而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改造的開展,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紹儀故居。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高掛于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