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輻射種類
自然界存在著三種射線:α(阿爾法)、β(貝塔)、γ(伽瑪)射線。人類接受的輻射有兩個途徑,稱為內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種射線由于其性質不同,其穿透物質的能力與電離能力也不同,他們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進入人體內部才會造成損傷,這就是內照射;γ射線主要從人體外對人體造成損傷,這就是外照射;β射線既造成內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輻射危害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和應用中發現,少量的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過量的放射性射線照射對人體會產生傷害,使人致病、致癌、致死。受照射時間越長,受到的輻射劑量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會產生核輻射。
核輻射主要是α、β、γ三種射線:
α射線是氦核,外照射穿透能力很弱,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
β射線是電子流,照射皮膚后燒傷明顯。這兩種射線由于穿透力小,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
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筑物,危害距離遠。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范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電磁波是很常見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由功率(與場強有關)和頻率決定。通訊用的無線電波是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如果按照頻率從低到高(波長從長到短)按次序排列,電磁波可以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宇宙射線。以可見光為界,頻率低于(波長長于)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頻率高于可見光的射線對人體主要產生化學效應。
常用輻射單位:
物理量 老單位 新單位 換算關系
活度居里(Ci)貝克[勒爾](Bq) 1Ci=3.7E+10 Bq;
照射量倫琴(R) 庫侖/千克(C/kg) 1R=2.58×10-4 C/kg;
吸收劑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 rad;
劑量當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 rem
檢測流程:
1、根據客戶要求確定檢測項目及檢測標準。
2、填寫本中心提供委托檢驗單并確認檢測費用,委托方付清檢測費用
3、將樣品和蓋章委托檢驗單寄或送至本中心
4、安排試驗并出具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