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X30
20X30
17X35
20X40
20X50
20X45
25X52
30X40
30X50
30X40
知識拓展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里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變 印章,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駛職權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如今的印章,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藝術。 印章在各個歷史時期,有過眾多的別稱,有些是因為用途上的差異,有些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印”在中,表示以手按壓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變為以爪執節之形,說明“印”字是由“抑”演變而來。如今我們仍把“印”作為動詞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見“印”作為憑信的名詞是從使用中轉換而來的。 在周代,印統稱為璽或璽節。秦代用印制度規定,唯天子才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為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征。,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尺寸逐漸變大,多為文。武則天執政后,因惡“璽”音同死,下令改璽為寶,唐玄宗以后,“寶”作為皇帝之璽的專用名稱,一直沿襲到清代。 此外,印章還有一些別稱,如宋代的“記”、“朱記”、“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漸淘汰,唯有“印”、“章”延續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為的特性,古今基本未變,但唐宋以后不斷出現的,可以說明印章有逐步向轉化的趨勢。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對大加倡導的,是宋末元初的趙孟兆頁(12541322),同時他也是 采用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時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漢。在幾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審美價值越來越突出,從清代起,印章已經上升成為與書畫并列的獨立藝術品。 印章的發展 在的印章發展史上,曾經先后出現過兩次期,一次在,另一次是在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