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于65年曾自以色列引進鳳梨釋迦之Gefner品種試作,由于自然產期之夏期果實裂果嚴重,幾無商品與食用價值,致未予推廣。迄臺東地區之番荔枝產期調節技術之開發與應用成功,始將該技術應用于鳳梨釋迦產業經營上,以生產冬期果,解決裂果情形。由于果肉Q,甜酸適中,風味甚佳,甚為消費者所喜愛,因此經濟價值高,為具有發展潛力之少數果樹之一。
由于鳳梨釋迦果實品質佳,風味好,售價高,市場上與番荔枝(釋迦)果實仍有所區隔,為具有發展潛力之果樹。目前主要產地在臺東地區,然因其氣候適應性較廣,故本省東北部、中部、南部等地亦可栽植。臺東地區新植鳳梨釋迦者不多,泰半將鳳梨釋迦行高接于番荔枝植株上,以行夏季采收番荔枝夏期果,冬季采收鳳梨釋迦之冬期果,或據以漸次更新方式以汰番荔枝植株而成鳳梨釋迦果園。運銷上,目前由于量少,售價高,尚屬搶手貨,有供不應求之勢。由于鳳梨釋迦屬新興果樹,目前雖并無鳳梨釋迦產銷班之成立,然該產業系依屬于番荔枝產銷班,本場仍積積極輔導該產業之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