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于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于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祀典。元代封之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職責是掌管生人死人戶籍,守護一方,為一方百姓記下善惡功過。在道教科儀法事時,召請亡魂前,會給城隍發牒,通知城隍派鬼卒押解亡魂到壇場施食超度。城隍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