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2018年8月初我國非洲豬瘟開始蔓延,據農村農業部1月21日公布:截至2019年1月16日,全國發生了102起非洲豬瘟,疫情中,有4起發生在屠宰場,2起是野豬或二代野豬疫情,分布在24個省份、74個地市、84個區縣。
非洲豬瘟自1921年起在肯尼亞被首次確診至今已經近百年歷史了,截止到現在已經有60個發生了非洲豬瘟疫情,有13個已經徹底根除非洲豬瘟,不過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用時短的也需要5年,用時長的則需36年,由此看來,面對非洲豬瘟,我們要打持久戰;那么問題來了,我們么打好這場非洲豬瘟戰役呢?
據農村農業部發布的信息,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
1.生豬及其他產品的異地調運、進出口傳播;
2.餐廚剩余物喂豬;
3.人員或車輛攜帶細菌傳播。
持久戰要想打好,策略很重要,我國有關部門已經帶動很多豬場針對傳播途徑重要的幾點對掐斷傳播源的措施進行鋪天蓋地的實施,在研制非洲豬瘟的同時,也在加強種豬以及豬產品的檢疫,限制生豬及其產品到處流通,嚴格把控,符合條件方可流通;那作為豬場負責人,我們可以做到那些呢?
養殖場建立生物安全(制度)條件、提升防疫水平,隔開非洲豬瘟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