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橡膠市場前景堪憂
發布時間:2018-12-25 來源: 博威建材
2014年我國合成橡膠產能達518萬噸,比2009年翻番,6年來年均增長16%。同期,下游需求增長較慢,產能消費比由2009年的79%升至2014年的129%,丁苯橡膠、順丁橡膠等大宗橡膠產品產能嚴重過剩。而今年,還有合成橡膠裝置陸續投產,市場前景堪憂。
企業如何面對本來就過剩的市場?如何避免投產即虧損的尷尬?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開工率持續走低
“合成橡膠市場太差,我現在已經不做這方面的銷售了,轉而做碳五合成樹脂的銷售了。”山東玉皇集團一位曾經銷售合成橡膠的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不少人和他的感覺一致,不僅是合成橡膠的銷售難做了,企業的開工率也難以上升。
據了解,去年,全國合成橡膠的產量是294萬噸,企業開工率平均為57%。而今年開工率僅能達到50%左右,而且未來還會持續降低。
而這都與我國合成橡膠產能的快速增加密不可分。
2000年,中國合成橡膠的產能還只有133萬噸;2005年,我國合成橡膠產量163.21萬噸,占全球合成橡膠總產量的13.6%,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國主要合成橡膠的產能有250萬噸,其中產量197萬噸,已經超過美國的196.2萬噸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的產量更是達到了310萬噸,同比增長11.7%;2014年,全球合成橡膠產能為1892萬噸,中國占27%,達到創紀錄的518萬噸。用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齊潤通的話形容:“中國的合成橡膠在全球已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關人士預計,2015年,中國合成橡膠的生產能力將達到600萬噸。
而這又與“十一五”期間合成橡膠的高利潤分不開。國內某大型合成橡膠生產企業的員工這樣告訴記者:“當時合成橡膠是暴利行業,最夸張的時候丁苯膠、順丁膠可以賣到3萬元/噸以上,企業效益好的很。” 于是,合成橡膠的生產企業由2005年的15家,發展到2014年的46家,很多外行業企業涉足該行業,希望分得一杯羹。
“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國內合成橡膠裝置蜂擁而上。產能急劇擴張造成了產能的嚴重過剩,由此也導致了企業的開工率快速下降。”山東賽輪金宇集團的李衛國部長這樣告訴記者,未來合成橡膠企業依舊面臨著殘酷的市場競爭,以至于某些生產原料的供應將會出現缺口,部分原材料不配套的企業或將停止生產。
不僅是國內市場過剩,全球合成橡膠過剩的現狀也促使國際化工巨頭調整布局。
今年,德國特種化學品集團朗盛宣布,考慮到目前合成橡膠市場產能過剩,正在優化其三元乙丙橡膠與釹系順丁橡膠生產網絡。由于規模經濟的種種限制以及相對較高的能源及原材料成本,朗盛計劃在2015年底停止在德國馬爾(Marl)生產基地三元乙丙橡膠的生產。調整計劃之后,朗盛在北美、拉美、亞洲和歐洲將分別各有一處三元乙丙橡膠與釹系高性能順丁橡膠生產基地。
韓國合成橡膠企業也都表示,在韓國合成橡膠出口減少的情況下,韓國化工企業將通過確保通用產品產量和高功能領域的開發,以確保提高競爭力。將把溶聚丁苯橡膠(S-SBR)作為今后的重點培養領域。錦湖石油化學、LG化學及樂天化工均表示,將從2017年開始投產上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