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焚燒產生有害氣體和顆粒物成為霧霾的較大污染源,對秸稈焚燒處理一直處于叫停狀態。那么我國每年高達十億噸的秸稈垃圾又該何去何從,秸稈顆粒機的誕生,扭轉了對秸稈的態度。
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第四大能源,已經漸漸替代了煤,石油和天然氣。秸稈作為生物質能源原材料之一,只要科學利用,就可以生產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秸稈為原材料,通過秸稈顆粒機的壓制,變成顆粒燃料,可廣泛用于家庭取暖做飯、工業鍋爐、生物質發電站。有關數據顯示,農業秸稈利用率可達50%,一噸秸稈產生的熱能可相當于0.5噸標準煤炭產生的熱能。
和秸稈一樣,林業和木材加工廢棄物等都是秸稈顆粒機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只要合理開發和應用,都可以發電、供熱。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高達五億噸,林業垃圾高達4億噸,再加上木材加工廢棄物3億噸,為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奠定了充足的原料基礎,促進了生物質能源技術的不斷完善。
認識到生物質能源的價值,并推出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利于生物質能源的企業和個人,提出了獎勵和減免政策,這又進一步推進了生物質能源的發展。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將秸稈顆粒機改新換代,研制出新技術的環模秸稈顆粒機。得到了當地和相關部門的大肆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