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二次大戰以后發展起來的。隨著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環境污染,街道交通擁擠,人的生存空間日趨縮小,加上城里人工作和生活緊張,競爭激烈,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很希望利用節假日離開城市,到郊區欣賞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觀,進行農業觀光旅游,體驗農家生活,回歸和感悟大自然,達到郊外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目的。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最早起始于經濟發達國家,如德國的“度假農莊”、法國的“教育農園”、意大利的“綠色度假”、日本的“觀光農園”、澳大利亞的“郊野宿營”等,現在功能已從觀光型轉向休閑、度假、體驗型。中國臺灣是發展休閑農業較早的地區,目前已建立了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園區和農場,在類型特色、規范管理、市場營銷、法規建設等方面已積累了一些較好的經驗。
中國大陸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剛剛起步,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漢、濟南、西安等城市郊區,先后發展了休閑農業園、農家樂、休閑農莊、民俗旅游村等多種鄉村農業旅游活動方式,取得了一些經驗。如北京的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區、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無錫馬山觀光農業園、揚州高冥寺觀光農業園、山東的棗莊萬畝石榴園、棲霞蘋果基地、萊陽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為城市旅游業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在我國這些大城市和地區中,北京和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相對較好,總結京臺兩地的休閑農業旅游產品開發,大致可分為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鄉村民宿、文體娛樂、民俗節慶等五個方面的休閑體驗活動近100項,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景觀旅游產品的開發,豐富了城市居民的休閑體驗需求。
但是,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形勢喜人的同時,園區規劃建設卻普遍存在著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現狀堪憂,缺乏規劃的技術規范和理論指導,規劃單位和成果內容五花八門。另一方面,休閑農業園區缺乏系統的規劃設計,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差,園區景觀建設雜亂無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環境常常讓游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鑒于此,本書作者在多年來的項目實踐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北京、上海、浙江、臺灣等地的休閑農業園區建設,提出了休閑農業園區規化設計的理論、思路和方法,可以為不同類型的園區規劃建設提供借鑒,以期能使休閑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更加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